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意思)-)-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伊川,圣人,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意思)-)-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尹焞不仅重视道体,而且重视圣人之道的传承,即是对二程道统思想的继承。他说:“焞侍坐,先生诲之曰:‘夫子没而微言绝,七十子死而大义乖。信然。今日道学绝讲,亲炙者无几,则迷妄失真亦固多矣,可不哀哉!’”[2]23记述当年侍坐于程颐门下时,程颐向他讲授道统失传的情形。并云:“孔子以来道学屡绝,言语文字去本益赊,是以先圣遗书虽以讲诵而传,或以解说而陋,况其所论所趋不无差谬,岂惟无益,害有甚焉。脱使穷其根本,谨其辞说,苟不践行,等为虚语。”[2]21指出道学失传之后,言语文字离开了根本,虽有先圣遗书在讲诵而传,但脱离了践行,等于无用之虚语。
尹焞在给高宗皇帝进讲所解《论语》时,涉及道统相传的内容:
恭惟陛下圣学高明,出乎天纵,如舜好问,如汤日新,举贤而远不仁,修已以安百姓,固以合符乎夫子之道,施之于事业矣,复何有待于臣之说。然而学贵于力行,不贵空言,若欲意义新奇,文辞华赡,则非臣所知也。[2]21
从圣人相传的人物而言,包括这里提到的有舜、汤、夫子,以及上述尹焞提到的“尧、舜之道,止于孝弟”的尧、舜等圣人;从道统传授的内容而言,包括好问、日新、举贤而远不仁、修己以安百姓等。上述尹焞在回答学者关于尧舜之道的提问时,指出孝悌是尧舜之道的基本内容,表明孝悌也是圣人之道的内涵,这些构成了道统相传的内容。并强调要把圣人之道施之于事业,贯彻到力行实践中,反对空言、文辞华丽等。对此,尹焞指出:“君子之道成身成性以为功者也,未至于圣,皆行而未成之地尔。”[2]28认为君子之道成身、成性,以成圣为目的。如果未至于圣,则是行而未成,未达圣人之道。
门人冯忠恕记述了尹焞通过学习词章以求得圣人之心,并涵养践履,施之于日用,不离圣人之道。冯忠恕曰:
先生学圣人之学者也,圣人所言,吾当言也;圣人所为,吾当为也。词章云乎哉,其要有三:一曰玩味,讽味言辞,研索归趣,以求圣贤用心之精微;二曰涵养,涵泳自得,蕴蓄不挠,存养气质,成就充实,至于刚大,然后为得也;三曰践履,不徒谓其空言,要须见之行,事躬行之,实施于日用,形于动静语默、开物成务之际,不离此道。所谓修学如此而已,所谓读书如此而已。[2]51
词章之学的要点有三:即玩味、涵养、践履。所谓玩味,指通过读书,弄懂言辞的归趣,目的在于以此求得圣人之心;所谓涵养,指通过道德修养,存养气质,成就理想人格,养成至大至刚之气;所谓践履,指把读书、涵养求得的圣人之道、道德修养的成果用于日常生活之中,见之于实事,将其落实到开物成务的社会生活之中,并在日用之中不离此圣人之道。冯忠恕强调,其师尹焞所学的圣人之学不过如此,即读书如此,修学如此。这也集中体现了理学的特点,即读书、修学是为了明道,是为了求圣人之心,并将其贯彻到道德修养、日常生活及政治治理中去,而不是停留在对词章表面的文字训诂上。
关于尹焞思想的特点,石训先生等所著《中国宋代哲学》一书指出:“尹焞的思想多从师说,突出的有以下:……关于天理观,……关于心性说。”[3]695徐洪兴先生亦指出:“尹焞在思想上以严守师说和笃行践行著称。”[4]249通过对尹焞理学思想的研究,他除了继承程颐思想,阐述天理论、心性说之外,还探讨了“理一分殊”的问题,并以“理一分殊”来批评墨子的兼爱说,体现了宋代理学家的墨学观。他还阐发了道统论,强调把圣人之道贯彻于行,躬行践履,批评脱离践行而沦为无用之虚语。这些方面均体现了尹焞理学思想的内涵及特点。
二、圣人可学
尹焞继承程颐的圣人可学论,并受到荀子思想的一定影响,提出圣人可学的思想。荀子曾说:“学者固学为圣人也。”荀子认为学者求学是为了学为圣人,提出了圣人可学的观点。程颐的《颜子所好何学论》云:“圣人之门,其徒三千,独称颜子为好学。夫诗、书、六艺,三千子非不习而通也,然则颜子所独好者,何学也?学以至圣人之道也。圣人可学而至欤?曰:然。”[1]577肯定学习的目的在于学圣人之道,而且圣人是可学的。受荀子、程颐思想的影响,尹焞提出了圣人可学的思想:
圣可学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请问焉。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2]27
尹焞主张圣人可学,这亦是受周敦颐思想的影响。其要点是以一为要,一是关键。所谓一,“一者无欲也”。做到了无欲则静虚动直,动静皆得宜,以至于明通公溥,如此而已。
圣人可学的对象包括了孔子和颜子。他说:
道德高厚,教化无穷,实与天地参,而四时同者,其惟孔子乎?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之所爱者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小焉耳,得其大则心泰,心□则无不足,则贵富贱贫处之一也,处之一则能化而齐,故颜子亚圣。[2]29-30
不过圣人也不是那么容易学到的。因为在尹焞看来,能够做到道德高厚,教化无穷,与天地参、四时同的人只有孔子。而亚圣颜子也是能够做到处贵富贱贫之为一。这是因为颜子能够追求实现“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小焉耳”的境界,所以他居陋巷而不改其乐。并且要能够做到“穷不能卷,达不能舒,谓之知道,不亦难乎”[2]30。穷困不能使他收缩,显达时而不去展现,如此谓之知道。这也是难以做到的。可见圣人不是那么容易学到的。
正因为如此,尹焞主张:“视听言动,行住坐卧,谨之慎之,日求寡过。君子行礼不求变俗。”[2]31要求在日常生活中谨慎行事,不犯过错,遵循礼的原则而不求改变原有的习俗,即在日常生活中体现礼。
那么,怎么才能够学为圣人呢?尹焞云:“多闻前古圣贤之言与行,考迹以观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识而得之,以畜成其德。”[2]31通过考察古圣人的言行事迹,以及由言语表现出来的心,才能成就德行,向圣人靠拢。即主张对于前古圣贤要多闻其言行,考迹察言最终以求圣人之心,认识体察到这些,便能够成就其道德。
考察古圣人的言行事迹也要与读书结合起来。“子言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与圣人所以至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见矣。”[2]30-31以此挖掘圣人可学而至的思想,检讨自己之所以未达至圣人的差距,目的是通过观书以见圣人之意,学以致圣人。然要通过平心、易气、阙疑来实现。
读书是通达圣人之意的途径,然还要学以致用,付诸实行。他说:“君子之道,成身成性以为功者也,未至于圣,皆行而未成之地尔。”[2]28尹焞重视行君子之道,主张行以至圣。认为之所以没有学至成圣,是因为行而未成。强调联系社会实际,把成圣体现在事功上,而不是迂阔空谈。并说: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