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德信无线(德信无线通讯科技有限公司)
亿元,半导体,泰科德信无线(德信无线通讯科技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在此背景之下,闻泰科技在手机领域外,曾推进平台化战略。2016年,其联合创维、暴风科技推出VR产品;在车载领域,其还研发出车规级车联网模块和4G车联网通讯模块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闻泰科技是高通“5G领航”计划中唯一的手机ODM厂商,并且也是唯一做高通平台手机的ODM厂商。
虽然在ODM上,闻泰依然有自己的优势,随着5G驱动的换机周期到来,闻泰科技出货量存在一定的想象空间,但事实上,5G时代的真正到来,从基站的建设覆盖到终端制造的技术实现,至少需要5年时间。主营业务已经走下坡路的闻泰,面临着再次转型。
参照消费电子领域的其他公司来看,摆在张学政面前的选择有三个。
一是打入更高端的手机ODM产业链,比如做苹果手机的代工。
二是进入行业下游,做自有品牌手机。例如,深圳手机制造商天珑移动与法国合伙人共同创立的wiko,2014年市占率达到16.8%,在法国份额仅次于三星。
三是进入其他技术壁垒更高的领域,向产业链上游延伸。譬如2016年富士康收购“液晶之王”夏普,获得上游元器件优势。
第一条路上,苹果手机的ODM基本被富士康把持,闻泰科技很难与之匹敌。第二条路,做自主手机品牌,难度最小,但在市场已经饱和、手机产业越来越集中化的情况下,中小品牌手机不论是在本土还是出海,都生存艰难,而且毛利率依然不高。
值得参考的是,张学政的胞兄张学营,早年从闻泰科技出走后,于2011年5月创建了闻尚通讯,总部在深圳,工厂设在印度,主要帮印度的一些中小品牌手机代工。2017年,闻尚开始发展自主手机品牌mobistar、VSUN,但转型反而将闻尚彻底拖垮。2019年5月,成立8年的闻尚,因其印度手机品牌累积亏损1.5亿元,导致资金链断裂,宣布启动破产申请。
张学政没有走哥哥这条路。2017年,闻泰曾尝试在注塑、模具、喷涂等领域布局,但这只是为了降低成本,整合手机制造的产业链,业务仍然没有跳出原有的框架。
最后,张学政选择了第三条路:向技术壁垒更高的产业链上游延伸。从商业逻辑上来说,这或许是最优解。但在操作上,这条路最艰辛,风险也最高。当然,跟风险并存的是收益。
一直以来,闻泰科技的研发投入都十分有限,因为高研发投入会让原本的低利润更受拖累。
2016-2018年,闻泰的研发投入分别为4.81亿元、7.88亿元、10.48亿元,持续提升;不过,规模上仍低于工业富联、立讯精密。但是,2019年并表安世半导体后,其研发支出迅速增长到了20.87亿元(表2)。
不难发现,在手机产业链中,代工公司的研发费用率(研发费用/总营收)都偏低,比如工业富联基本维持在2%左右,传音控股接近3%,闻泰科技在5%左右。为苹果Airpods代工的立讯精密,研发费用率略高,在7%左右。而越往上走,研发成本也越高。如购入芯片业务的韦尔股份,2019年研发费用跳升10倍,费用率也骤然从4%提升至12%;而中兴通讯的研发费用率最高,近几年均高达13%。
另一方面,闻泰科技的毛利率、净利润率即使在代工行业内,也是相对偏低的,这也侧面佐证其在ODM产业链上的话语权并不强。如工业富联的毛利率略高于闻泰,均值为10%,但由于强大的成本管控能力,其净利润率可维持在5%左右。而立讯精密毛利率基本超过20%,净利润率则在7.5%以上(表3)。
对毛利率只有9%、净利润率下滑到2%之下的闻泰科技来说,技术研发周期长、壁垒高、投入多,容易陷入亏损。但借壳上市后,资本市场显然给了闻泰科技和张学政更大的腾挪空间。
03 从豪威到安世,一波三折的半导体升级之路
2016年,全球手机出货量超过14亿部,在中国市场,本土手机品牌实现大逆袭,并推动多位富人登上新财富500富人榜。作为代工厂的闻泰,几乎拿下了除了苹果之外其他所有的手机品牌,在这一行业已是身处巅峰,但下一个风口是什么?在手机产业链中,上游的芯片半导体话语权完全掌握在外资手中,本土替代的蓝图若能实现,又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或许正是基于此种背景,张学政及其控股的闻天下悄然参与了对豪威(OV)、安世集团等半导体资产的私有化。
与韦尔股份同时看上豪威科技
张学政向产业链上游整合的意愿强烈,在闻泰科技借壳上市之前,他就曾在2015年参与豪威科技(OmniVision Technologies)的私有化和后续的并购。
豪威科技成立于1995年,2000年12月在纳斯达克上市,以“苹果手机摄像头芯片供应商”身份而闻名。豪威曾研发出世界上首颗单芯片彩色CMOS(应用于数码摄影的芯片)图像传感器,2010年之前一直是图像传感器芯片中高端市场的老大。
不过,随着索尼、三星的冲击到来,2011年,iPhone 5更换摄像头供应商,豪威被苹果抛弃,市场份额逐渐被蚕食。豪威遂将重心转至中国市场,并寻求私有化,于2014年8月作价19亿美元,“卖身”于华创投资牵头的中国财团,成为北京豪威。
值得一提的是,豪威虽然是美国公司,但是如今它背后的资本和创始人都来自中国。豪威科技联合创始人陈大同、首席运营官(COO)何新平都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系。而2014年成立的华创投资,背后是北京清芯华创、中信资本等;其中,北京清芯华创属于清华系的官方投资平台。
原本是“清华系”联姻的故事,因为张学政的加入而变得有戏剧。
2016年12月私有化结束后,北京豪威先是被彼时市值不到80亿元的北京君正(300223)看上,北京君正欲出价120亿元,拿下北京豪威100%股权。北京君正由清华电子系校友刘强2005年创立,是目前出货量最大的本土嵌入式CPU芯片提供商。但是停牌10个月后,2017年3月,北京君正公告称因“市场环境和政策”原因终止并购。
两个多月后,又有清华校友光速接盘。2017年6月5日,上市不足一个月的韦尔股份宣布,因筹划重大事项停牌。2017年9月5日,韦尔股份宣称,已经与北京豪威35位股东中的33位签署了协议,购买其合计持有的北京豪威86.5%的股权。韦尔股份创始人虞仁荣同样来自清华电子系,而韦尔股份本身从事IC设计和分销,其设计的半导体产品主要有分立器件、电源管理IC、直播芯片和射频芯片等。
在此期间,作为北京豪威最大单一股东的珠海融锋(持股11.79%)表示反对,并且不愿放弃优先购买权。而珠海融峰的实际控制人正是张学政。
韦尔股份收购受挫。经多次协商,2017年11月,态度强硬的珠海融峰选择退出,将其所持北京豪威11.79%股权,以17.09亿元转让给青岛融通,较其10亿元的投资成本溢价近70%。而之前同样投反对票的深圳测度,也一并将股权转让给青岛融通。青岛融通是青岛市设立的一只半导体基金。
虽然协商的过程,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猜测,在豪威这场交易中,不论是虞仁荣如愿以偿,还是张学政最终放弃,其中的关键人物,或许是陈大同。
陈大同颇为传奇,与众多清华系芯片公司有着密切联系。他1995年创办了豪威科技,2000年豪威上市后,回国创立了展讯通信,并在2005年担任北极光创投合伙人。2010年1月,他又参与华山资本的联合创办,先后投资过兆易创新(603986)和联合光电(300691),其中,做存储器的兆易创新如今已是中国半导体界的“当红炸子鸡”。
上一篇:拉姆齐法则(拉姆齐法则名词解释)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