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德信无线(德信无线通讯科技有限公司)
亿元,半导体,泰科德信无线(德信无线通讯科技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2013年,小米希望拓展产品线,挺进运营商市场。但其当时没有做中低端产品的经验,且一直使用高通(QCOM.NSDQ)的芯片,与联发科没有实质的商务往来。闻泰既熟悉中国移动定制业务,又是联发科的重要合作伙伴,被小米相中。
2013年7月推出的红米1,定位大众市场,雷军称要做“体验最好的千元机”。彼时,功能机正在向智能机迭代,小米风头正劲,再加上运营商(中国移动)的补贴政策,红米1创造了单机出货量3011万台的奇迹。
横空出世的红米,不仅为小米攻占二三线市场打开局面,还刺激了竞争对手,国内迅速涌现出大批互联网手机品牌,进一步扩大了闻泰的业务。
一直与小米贴身巷战的魅族,在2014年底推出子品牌“魅蓝”,魅蓝同样采用了ODM方式,其中魅蓝系列由上海ODM厂商与德通讯代工,魅蓝Note系列一开始由龙旗代工,后来也转给了闻泰。
早期闻泰一度拥有200多个客户。但接单多了之后,闻泰的产品定义、规格、设计必然类似,产品间会形成竞品关系,某种程度上带来了内耗。
于是,张学政转变了策略,放弃“机海战术”,聚焦“千元机”。2012年,闻泰开始砍掉小品牌,只与国际大品牌和国内的主力品牌合作。到2013年,闻泰的客户进一步集中,不超过十个,机型也在缩减,每个客户只做一两款,最多不超过3款。
小米逐渐成了闻泰的绑定品牌。2015年初上市的红米2累计出货量超过2500万台,2016年,红米3、红米3S及联通定制版红米3X也都由闻泰设计、研发并参与生产。
除了闻泰,站在小米、华为等品牌厂商背后的ODM企业还有华勤、龙旗、中诺等。它们都非常低调,极少主动接受媒体采访,就像追随品牌厂商的暗影,默默支撑起千万量级的爆品。这些知名的ODM厂商,基本上都是在2011-2015年间,从日渐边缘化的传统IDH公司转型,逐步成为了集产品规格定义、工艺设计、研发、供应链把控、制造、交付为一体的ODM模式公司。但其中,唯独闻泰成为了“老大”,而后又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道路。
市场研究机构IHS Technology的报告显示,2015年闻泰稳居全球出货量最大的ODM企业之位,智能手机整体出货量达到5950万部。此时距其2006年创业,不到10年。2017年,小米仍然是闻泰最大的客户,营收贡献占比达到46.8%;华为居其次,贡献20.7%(图1)。
依托国内互联网手机品牌的兴起,2016年闻泰出货6550万台,在ODM行业的市占率高达13%,连续两年位列第一。国内市场为其贡献了88%的收入,主要客户包含小米、华为、联想、魅族、TCL等,特别是2016年底上市的华为畅享6、红米4、魅蓝Note5等明星机,贡献强劲;而海外则有ASUS、Micromax、Alcatel等高端客户,对其收入贡献为12%。
此时的闻泰,或者说张学政,已经是中国式成功的典型:10万元资金白手起家,靠低价策略左右逢源,最终借大势站稳脚跟。不过,它与那个时代的所有ODM厂商一样,仍属于野蛮生长,跟着中国的手机厂商在赚钱,还谈不上强大的能力和格局。
02 两次资产重组,借壳登陆资本市场
随着品牌厂商集中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手机ODM厂商的高速发展期也结束了,终端品牌订单逐渐向少数ODM大厂靠拢。2015年后,ODM第一梯队中,闻泰、华勤、龙旗、天珑4家厂商的出货量占到整体市场的50%以上。
与此同时,2017年下半年,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首次出现同比负增长,市场由增量转为存量。至2018年9月,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累计同比减少16.8%,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当月同比减少6%(图2)。
虽然在第一梯队,而且绑定了下游大客户,但是闻泰要面临ODM这门生意的关键问题:毛利率很薄。年报显示,闻泰科技2016-2018年的毛利率分别为6.56%、7.63%、7.56%。一旦下游出货量低,闻泰的利润可能会更低。
眼看ODM体量见顶,利润受到挤压,闻泰通讯开始谋划转型。
最开始,闻泰尝试向产业链上游延伸,曾在注塑、模具、喷涂等领域布局,因为生产工艺和材质的成本几乎占到了手机成本的30%甚至40%。手机对工艺、材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闻泰需要有自己的模具厂、注塑厂、喷涂厂。
同时,张学政意识到无论怎么转型,闻泰都需要更大的融资平台。
借壳中茵股份,曲线上市
2011年,闻泰通讯曾冲刺过IPO,但遭遇IPO财务核查风暴后主动撤回了资料。首次IPO折戟后,张学政将目光瞄准了业绩下滑、急需转型的中茵股份。
中茵股份算是资本市场的“老壳”了。其前身最早是1996年上市的黄石康赛,此后两次易主,先后做过纺织(1996-2001年,黄石康赛)、电子元器件(2002-2006年,湖北天华)、房地产(2007-2016年,中茵股份)业务。
对中茵股份来说,闻泰的出现恰逢其时。主攻二三线房地产的中茵股份,在2011年遭遇调控后,2012-2013年通过收购跨界进入了矿产、酒店、医疗养老、支付等产业,均无起色,2014年其营收同比下降40%以上。主业萎缩,多元化失败,摆在中茵原控股股东面前的,只剩一条路——撤退。
2014年12月25日,中茵股份宣布进入重大资产重组停牌程序。不到4个月,中茵股份与闻泰就资产收购事宜基本达成一致。
闻泰科技通过两次资产重组,借壳中茵股份上市。
第一步,定增、购买资产。根据双方协议,中茵股份以11.86元/股的价格,向闻泰母公司闻天下(张学政100%持股)发行1.54亿股,以18.26亿元的对价获得闻泰51%股权。交易完成后,闻天下成为中茵股份第二大股东,占股24.16%。
第二步,资产置换。第一笔交易敲定之后,2015年底,张学政再次将闻泰剩余49%股权注入中茵股份。其中,中茵股份将旗下7处房地产公司股权作为置出资产,置换闻泰20.77%股权;此外,中茵股份及下属公司以10.1亿元现金收购闻泰28.23%股权。
经过这两步,闻泰成为中茵股份的全资子公司,此时的闻泰估值仅为35.8亿元。
2016年12月5日,张学政受让中茵集团的3700万股,增持后,张学政与闻天下(持股24.16%)合计持有中茵股份29.96%股权,成为控股股东。
2017年8月4日,中茵股份正式更名为“闻泰科技”。历经两年多时间,本文“主角”闻泰科技正式进入资本市场。
闻泰科技的资产注入后,上市公司营收体量和规模均有较大提升:2016年营业收入达到134亿元,同比暴增17.7倍;归母净利润0.48亿元,同比增长133%。同时,其主营业务从房地产转向通信,2018年,其通讯制造行业收入达到166亿元,占比超过96%(图3)。
主营业务走下坡路,转型势在必行
借壳次年,闻泰科技就受到打击。
自2015年以来,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增速放缓,2017年中国市场增速首次下滑,总出货量为4.59亿部,较2016年下跌4%。2018年,闻泰科技净利润同比下降逾8成,仅有7200万元。
同行中,背靠苹果的代工业巨头鸿海(02317.TW)净利润也出现了小幅下滑,2018年同比下降7%,至261亿元(表1)。而布局更广的立讯精密(002475),显然抗风险能力更强。
与闻泰科技相比,立讯精密除了在消费电子领域布局,还涉足通信设备、汽车电子。2015-2019年,立讯精密的营收和净利润一直稳定增长。不过,其近年收入越来越依赖于消费电子产品,这一业务的收入占比已经从2015年的43.56%提高到了2019年的83.16%。
上一篇:拉姆齐法则(拉姆齐法则名词解释)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