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但是为什么现实中读《诗经》、《尚书》的人却很少?
尚书,诗经,诗书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但是为什么现实中读《诗经》、《尚书》的人却很少?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一、古人和现在的人们,在阅读的习惯和书写习惯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五四运动以来,人们写作和阅读早已习惯了白话文。像《诗经》、《尚书》一类的古书籍,都是古人用文言文写下记录的。一般的人直接拿来读,没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是看不懂的。
二、和题中指出的相反,现实中有很多的人在阅读《诗经》和《尚书》的内容。只不过,那些古人留下的文化遗产,经由国学大家们的解读,再用符合现代人们的阅读习惯的形式,写成不同的著作发表,从不同角度,以各种不同的文体早就由出版社发表出版了。只不过,名字已经有所改变,而内容却更加丰富。
三、要想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状态,并不一定要去阅读文言文的原版原著。但是,现在那些专研文言文古著作的人也有很多。只不过,因为生活工作的轨迹一般人并无交集。仅此而已。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中的诗书,不仅仅指《诗经》与《尚书》,而是借指各类各种书。在当前信息大爆炸时代,们接受的书很多,接受信息来源的渠道也有很多,不一定只读诗、书,其实看参观展览、看戏曲、听讲座、欣赏音乐,都是学习读书的过程。
其次,《诗经》《尚书》是中国传统经典书目之一,历来被中国人甚至世界上爱好读书的人所喜爱和推崇,不是读这类书的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研究、传播与学习这类书的人也越来越来越多。比如,中央电视台开播的“百家讲坛”栏目就是广大群众所喜爱的节目之一。同时,随着读书平台、载体与方式的变化,捧着一书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更多的人喜欢和接受电子课、讲座、漫画、动画等其他形式来进行学习,尽管形式不一样了,但都是殊路同归。
再次,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一种导向,希望更多的人沉下心来学习,既可以是学习经典,学习人文知识,也可以学习科学知识,自然知识,知识的海洋博大精神,知识的宝库丰富多彩。经典读物只是人类知识中的冰山一角,人类的发展进步,仅仅要读经典书目,还要读哲学书籍、自然科学书籍等等,这样才能向更高更远的目标不断前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饱读诗书,学富五车,在说话办事上表现出高雅气质,这很正常,但不能绝对化!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全句是粗缯大布走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作者是苏轼。
题主提这样一个令人哑然失笑的问题,是犯了机械理解古诗词错误。
为啥这样说?请往后看。
“诗书”一词被解读为《诗经》和《尚书》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做法,出于《左传》。而到唐宋时期,这个词汇的含义演变为泛指一切典籍。
那么阅读典籍的目的是什么?
当然不是为了豪气冲天,也不是气质华贵,而且仅仅依靠读书也达不成这样的目的。
当然也有人说,古人读书是为了做官。这样的说法,也对,也不对。
说它对,是因为大部分古人读书是为了功名,为了“登天子堂”。
说它不对,是因为读书的终极目标其实是为了“明理”。
古代从读书人之中选拔官员,也是基于“读书人更明理”这一理由不是吗?
既然读书为的是明理,那么所有书籍,只要能让人通晓事理,就都值得阅读,这是显而易见的。
没有理由非得拘泥于《诗经》、《尚书》一类古籍。
现代人出于实用价值的考虑,学习各类语言文学、数学、物理或其他科技书籍,对事业的帮助更有针对性一些。
一个明事理,懂科技的人,谈吐之间往往给人一种有文化的感觉,让人如沐春风,这才是现实意义上的“气自华”。
个人希望贡献有价值的文字,请友们加关注一起探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诗书不仅是古典文化,你了解现代诗,流行歌,当代小说,也应该读一点相对论,伩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知识。你读的越多,越觉得知道的太少。知识面太窄,在观察一些大问题时会有偏坡。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买过一本《诗经》,因为被“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些美丽的句子吸引,但确实没看几页就束之高阁,因为看不懂,《尚书》是一点都不了解了。
唯一一本关于《诗经》的书
且不说《诗经》,即便更浅显易懂些的《唐诗》《宋词》专门拿来做来手边书的人也少吧,多数时候熟悉一些古诗词句子上是从影视剧或是小说中的引用里看到的,比如《甄嬛传》的热播,很多人都熟悉了”小山重叠金明灭“,”且插梅花醉洛阳“等句子吧。
上一篇:为什么有些电视剧看一遍的时候觉得好看,看第二遍的时候却觉得没意思了?而有些电视剧反复看还是觉得好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