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但是为什么现实中读《诗经》、《尚书》的人却很少?
尚书,诗经,诗书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但是为什么现实中读《诗经》、《尚书》的人却很少?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但是为什么现实中读《诗经》、《尚书》的人却很少?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请。按你提问的意思,我理解没错的话,你是说,只有读了《诗经》,《尚书》的人才算腹有诗书?那我觉得你理解的有些偏颇。董卿有古诗文的储备与修养,算是腹有诗书气自华。那些没有多少古诗文储备的现代理科青年才俊,拥有纵横宇宙的理科知识,指点宇宙,纵横环宇,谈吞清雅,同样也可以称为腹有诗书气自华。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知识是人类进化中的推进剂,知识给人类带来的福利不可古量。但社会现实中分配不均的事到处是,有句俗语,穷秀才,富死商。但商家抓住了知识带给的机遇。这是他的明知之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为古代现在读书的“变现”途径不同
读书是为了“有用”,也就是变现,能把学的东西变成钱,而现在是“理工科”的天下,诗书这些东西显然不可能实现,也就没人读了。
即使是古代,读这些东西的目的性也很强,就是为了考试,就是为了走上仕途,也就是变现,这才是古代人读诗书的根本原因,“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是读书带来的结果,并不是原因。
另一方面,古代读诗书的,也是极少数人,并不是普遍性,现在也一样,就像书法一样,现在学习书法的也有很多,但是没有普遍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客观地讲,《诗经》《尚书》距离现在历史久远了,对于现在没有古文字基础的人,读起来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会出现读不懂的问题。而由于前些年教育政策的原因,过分提高了“英语”的分值,而语文的分值相对被忽略了。因此,在高考这个指挥棒的指导下,古文字的基础被人为的忽视,再者,是由于时下快餐文化的影响,使得大部分人不愿意读那些古老的书,因此,像《诗经》、《尚书》这些书读的人却是很少。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为读不懂的缘故。读《诗经》和《尚书》,需要很高的传统文化以及古典文学的涵养。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作品跨度大约是从西周到春秋。相传,现在的《诗经》经孔子之手删节,定为305篇。所以,我们常说诗三百。孔子曰: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尚书》,其名称就告诉我们,这是一本古老的书。尚,上也;尚书,上古之书也。《尚书》的流传情况比《诗经》还要复杂,因为秦代焚书所致。《尚书》分《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两部分。
《今文尚书》的今文,指的是该书用汉代的通用文字记录,而不是说我们今天用的文字哦。《今文尚书》是前朝遗老伏生口授,由汉吏用隶书记录的,现存28篇。一般认为,这28篇是真的。其篇章,大体是先秦帝王的诰命之类。
《古文尚书》是西汉时期发现的。相传,居于曲阜的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的一段墙壁时,在墙内发现了一部已失传的《尚书》。由于该书是用先秦六国时期的文字书写的,所以,称之为《古文尚书》。
《古文尚书》经由孔子后人孔安国的整理,篇目为44篇。其中的部分篇目,与《今文尚书》有一些重复。自古以来,对《古文尚书》的质疑就不绝于耳。不少学者认为,所谓的《古文尚书》是伪作。
不管怎么说,《诗经》与《尚书》都是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最古老的经典。既然是最为古老的经典,那么,肯定就比较难读懂。就连唐宋时期的古人,读起来都十分费劲,遑论我们今人了。古人有云:
残篇断简,佶屈聱牙。
那么,怎么办?要不要啃一啃《诗经》和《尚书》呢?肯定有必要。不过,要采取迂回战术,先易后难,方可收到奇效。
比如,先读《古诗十九首》和《唐诗三百首》,再读《四书集注》以及部分种类的子书,接着,再补充以前四史和其他汉代的文献,最后,再来攻读《诗经》和《尚书》。按照这样的方法,学习效果就会较直接去读的效果好很多了。
只有先打好传统经典的底子,才有可能在中国古典文化的海洋里遨游。古往今来,每一位文化大家,都是这么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的。
经过数年甚至数十年的辛勤耕耘,才能有所收获。至于腹有诗书气自华,乃是水到渠成之事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上一篇:为什么有些电视剧看一遍的时候觉得好看,看第二遍的时候却觉得没意思了?而有些电视剧反复看还是觉得好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