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诗经》为什么是四言?
诗经,都是,诗歌《诗经》为什么是四言?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诗经》为什么是四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第一、从结构上来看,《诗经》中往往四句独立成章,具有鲜明的节奏以及很强的节奏感,又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如此一来,在意义的表达和修辞上,就具备很好的视听效果。
第二、以《诗经》的创作背景而言,诗经的创作大都是描写劳动、生产、采集等农耕时代的人民生活状态,便于吟唱、歌颂和记录。所以,运用四言文体,能够清晰、简单明了的表达这些元素。
第三、从《诗经》的节奏韵律来看,四言更简单、便于记忆和学习。因此,诗经就多用这些方式,将当时的众多场面、场景、人物等都记录了下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为四言,节奏性强,朗朗上口。
就像广播体操,1234,5678。2234,5678。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为诗经所在时期文学比较纯朴,作品多是描写劳动、生产、采集等农耕时代的人民生活状态,纯朴的文学没有繁杂的格律,因此四言这样纯朴的文体便成为当时人们记录、吟唱和歌颂生活的方式,将当时的众多场面、场景、人物等都记录了下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为四言,节奏性强,朗朗上口。
就像广播体操,1234,5678。2234,5678。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上古之时,单音节词是占主要地位,语言的表现能力和新词的产生都受到限制。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也发生着重要的变化。词的构成逐渐突破单音节的限制,产生了复音词,词汇体系慢慢演变为以双音复合词为主。这个过程经历了十分绵长的历史演化过程。而诗在这个演化过程中,就是化石一样的存在。
诗经,是一个很重要的证据,这个证据可以看得出很多东西,譬如由非诗到诗的转变,颂部有残存的无韵之诗,证明诗用韵规则的逐渐明晰,四言句式中散文句式的广泛使用到诗化,说明诗由文转变的过程,再如,诗经也是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大量出现这个现象的重要证据。比如诗经中大量使用的重言、连绵字,以及单音词前后加虚字或衬字,都是双音节词大量被创造的证据。
举个例子,莫我肯顾,四个字基本都是单音节词,雨雪霏霏,霏霏就是连绵字,而到了曹操的时代,陶渊明的时代,写起来四言诗,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清琴横床,浊酒半壶。双音节词就大量掺杂进去了,而诗经我找了很久,也才找到羔裘豹祛等不多的几例双音节词构成的。
而在这里很容易理解的一个事实就是,诗的意象,用字,节奏,都有密度在其中,单音节词为主下的诗,四个字足矣。而到了双音节词当家作主的时代,四个字不过两个词,所能出现的物象密度狭小。而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点是,诗经中的四言句,经常是依赖上下句才能完成表意的。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萍。到了汉魏,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皆可独立出来,诗化程度更加完整,也就和五言的风味,其实更接近了。
而四言发展的一个趋势,除了诗化之外,另一大主流是赋化,汉代大赋四言是主要的句式之一,不少赋几乎纯为四言构成。这其中的另一个点,在我的理解中,四言的句式,其实是文的气质更浓一些的,相较五言七言,其诗化的程度不完整。考证一下诗经中的四言句式,可以发现和上古散文的句式很多是很接近的。语言在发展,语汇中双音词逐渐增加,四言必然趋向顿逗和节奏统一的句式。这种句式其实没有五言更加满足诗对于节奏感的需要,而更加适合于赋体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为诗经所在时期文学比较纯朴,作品多是描写劳动、生产、采集等农耕时代的人民生活状态,纯朴的文学没有繁杂的格律,因此四言这样纯朴的文体便成为当时人们记录、吟唱和歌颂生活的方式,将当时的众多场面、场景、人物等都记录了下来。
上一篇:老师教学生,是教最简单的解题方式还是教复杂的解题方法,到底哪一个更好?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