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有人说《尚书·咸有一德》篇是后人伪作,请问是真的吗?
有一,尚书,古文有人说《尚书·咸有一德》篇是后人伪作,请问是真的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有人说《尚书·咸有一德》篇是后人伪作,请问是真的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文尚书》的真伪问题一直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点课题,影响深广。尤其是清代学者《古文尚书》辨伪的方法、成果,为后世疑古辨伪学者所崇重、借鉴和推衍。但近年来,由于清华简《尚书》类文献的面世,使得《古文尚书》问题的探讨愈发地展现出复杂性与深厚的学术、文化内涵。
关于《咸有一德》这一篇目,目前支持后世假托伪作的是清华简整理者。但明德书院搜集整理了真伪辩论的观点后,认为《咸有一德》是真作,原因如下所述:
首先司马迁和郑玄关于《咸有一德》的错讹可被证实。
第一、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所述“伊尹作《咸有一德》”是抄自《书序》,而《书序》据现代学者研究,“是秦、汉之际解经的人所作”。因为《书序》作者也看不到《咸有一德》这篇古文《尚书》,只大致知道其作者是谁,故序云:“伊尹作《咸有一德》”,既不说明其作的时间,也不说明其作的原由。司马迁作《史记》,由于没有见到“臧于秘府”的古文《尚书》,因而还在《殷本纪》中对“伊尹作《咸有一德》”的时间错置于汤世。
第二、关于《咸有一德》,《书序》只说“伊尹作《咸有一德》”,而绝无将其与《尹诰》捏合为一之词。后因司马迁错把“伊尹作《咸有一德》”置于汤世,郑玄遂认为《尹诰》当即《咸有一德》,并把这个观点强加给秦汉间人造作的《书序》,于是铸成了这个《尚书》学史上的又一错讹。
且由于没有见到古文《尚书》,郑玄在作注时往往凭想象胡乱解释,信口判断。唐代孔颖达就在《尚书正义·尧典》中指出郑玄注释屡屡出错的真正原因——是不见古文也。
在西汉至东汉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古文《尚书》的流传极不正常。在人们“常恐斯经将绝”、感叹其“不合时务”的古文《尚书》荒废的年代,司马迁和郑玄根据想当然而撰史、作注,造成不少错讹,乃是情理中事。
其次就文章本身的篇目、体例和时代背景而言,支持《尹诰》与《咸有一德》为同一篇文章、《咸有一德》乃后世伪作的论断就站不住脚。
第一,篇目。通观“百篇”《尚书》,每篇文字都只有一个篇名,无有一篇《尚书》有两个篇名者。也许《尚书》在编纂过程中,为了防止各篇互相混淆和纠缠不清,早就制定过一篇文字只能有一个篇名的原则。所以清华简的《尹诰》与古文《咸有一德》,是两篇完全不同的文章。清华简整理者承袭司马迁、郑玄的错讹,混淆视听,说《尹诰》“或称《咸有一德》”,是违背历史事实的,应该予以纠正。
第二,体例。《尹诰》是伊尹在汤时向汤的诰谕,全篇前面是伊尹对汤的忠告;后面采用问答体,由汤发问,而伊尹答之以如何使夏民心悦诚服之计。而《咸有一德》全篇语气沉重,苦口婆心,反复申告,与《尹诰》轻松诙谐的问答形成强烈对照。可知《尹诰》与《咸有一德》是两篇体例完全不同的文章,决不可将它们混为一谈。
第三,时代背景。清华简《尹诰》是史官记述伊尹在商汤时向汤的诰谕,而古文《咸有一德》是伊尹在商太甲时所作对太甲的训诫。两文的背景不同,目的不同,十分清晰。《咸有一德》序言是:伊尹既复政厥辟,将告归乃陈戒于德。所谓“复政厥辟”,孔传注为“还政太甲。”可知此篇是在伊尹放逐太甲,待其悔悟,又“还政太甲”后所作。文中又说:“今嗣王新服厥命,惟新厥德。”所谓“嗣王”,分明是指太甲,是继承前任之王。“嗣王”不可能指汤,因为汤是开国之王,其王位非继承而得。
最后,综上所述,《咸有一德》是在孔壁发现,经过长期“藏于秘府”或在民间流传,至东晋初由梅颐上献的真古文献。著名史学家陈梦家就说:“(古文《尚书》)自郑冲到梅颐的传授,皆有史籍可考,其时、地、人三者都相符合。”应该说,古文《尚书》长期在民间流传而没有散佚和消亡,一直保存至今,实在是古文献流传史上的奇迹。
上一篇:助听器是怎样通过电脑调试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