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高丽弹丸之地为何让隋唐那么头疼?
高句丽,中原,隋唐高丽弹丸之地为何让隋唐那么头疼?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建立之初,高句丽就把开疆拓土当作基本国策,早早地就显露出凶猛的进攻性和持久的韧性,这是周边民族不能比拟的。
朱蒙统一了高句丽五部,击溃了北方的肃慎,征服了沸流国,灭掉了北沃沮,在浑江、鸭绿江流域站稳了脚跟。对待强大的夫余,他们先是纳质称臣,忍辱负重,委曲求全。待到第三世太武神王时,高句丽不仅将夫余王斩首,武力攻取后,把盖马国变成高句丽的郡县,而且公然向东汉乐浪郡发动进攻。其后,历代高句丽王先后打败契丹、百济、倭国,收降了夫余,攻取了乐浪带方两郡,后来完全占有了辽东地区。长寿王时攻陷汉城,迫使百济南迁,使高句丽统治的重心过渡到半岛地区。
高句丽最盛之时,疆域超1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有300万。要知道,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时大唐人口也不过1300万。高句丽拥有胜兵60万,而且训练有素。他们动辄出动数万大军,攻击四邻,以数量质量双重优势取胜敌人。上述三项数据,足以使高句丽据雄踞东北亚,傲视周边各民族。他们充分利用中原地区南北对峙的分裂局面,在夹缝中生存发展壮大,并逐步具备了强大的实力,敢于在东北地区挑战中原王朝的权威。
四、隋唐消耗国力,劳师远征;高句丽以逸待劳,出奇制胜,确实令人头疼。
隋唐两朝攻打高句丽,通常是采取海陆并发、合围突击的战略。战争进程缓慢,旷日持久,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超常规超限度的透支,拖垮了隋朝的经济,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大业八年(公元612年),隋炀帝调动113万兵力,向高句丽发起了总攻击。其陆路进攻路线迂远曲折,先是通过榆关(今山海关),绕过辽东湾,渡过辽水,趋向平壤,鼓角相闻,旌旗绵延近千里。水军由东莱出发,穿越惊涛骇浪,抵达朝鲜半岛,在浿水河口登陆,几百艘战舰首尾相连,竟达百里。为加强水军,隋朝在四川等地伐木取材,在扬州等地造船,在登州等地训练。如此巨大规模的战争,需要调配举国资源,投入数百万甚至更多的人力,千里馈粮,保障供应。一旦战事失利,前功尽弃,几十万士卒抛骨他乡,多少人家破人亡……隋炀帝用兵力度过大,造成巨大的灾难,终于引发了农民起义,导致王朝覆灭、身死人手的结局。
高句丽人则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优势,拖垮隋唐军队。并不失时机,主动出击,骚扰、偷袭并围歼敌人,以弱胜强。东北地区夏秋季多雨,冬季寒冷多雪,道路不是泥泞不堪,就是冰滑难行。起伏多变的山峦丘陵,不利于隋唐大部队的行进。隋炀帝第三次征讨高句丽时,就陷入泥潭无法自拔。乙支文德抓住隋军急于取胜的心态,将对手牢牢拴住,使其动弹不得,耗尽粮草,在实力占优的情况下不得不黯然退兵。唐太宗御驾亲征,本期待全胜而归,不想却遭遇了比乙支文德还要强大、还要狡猾、还要难缠的渊盖苏文,结果也是十分惨淡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国历史以来;因交通不便,军队沒有快捷的交通工具,在封建皇朝,一些偏远山区,军队也为之耐何,历以来都以官匪依存,只要匪徒不侵犯官府权利,官府也只能听之任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到了近代,交通便利,交通工具的发展,匪患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慢慢的匪患势力,也随之越来越小,匪徒扰民的事也随之而消失。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为高句丽根本就不是弹丸之地,三国末年司马懿击败辽东军阀公孙渊之后,将辽东百姓内迁,之后又因为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使得中原王朝失去了对辽东和朝鲜北部地区的掌控。高句丽、慕容鲜卑等异民族趁虚而入,经过混战博弈,最终高句丽胜出,夺取了这片肥沃的土地,一跃成为雄霸东北亚的大国。户口数百万,可动员的兵力达数十万之多,甚至比同时期的南陈都要强大,已经成为中原王朝的一大威胁。
正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面对高句丽这一劲敌,隋唐统治者数次征高句丽,想毕其功于一役。但高句丽也是处于上升期的大国,国力强盛、士卒敢战,虽然正面作战不是对手,但却步步为营、节节抵抗,给中原军队以很大杀伤。加之辽东气候多雨,后勤运输困难,中原军队水土不服等原因导致大量非战斗减员,时间一长,后方不稳,只能撤兵。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事实并非如此,真正让隋唐头疼的是吐蕃。
西安(长安)唐朝年间行政区划就属于吐蕃。并由吐蕃扶持唐广武王李承宏在西安(长安)称帝。
西安(长安)关中地区唐朝年间就被吐蕃攻破,成为唐朝年间最大的笑话,“天子九逃,国都六失”。
因为不能“长治久安”,唐以后宋代“长安”名即被取消,改名“京兆府”(路)。
唐朝从未攻占拉萨,而吐蕃攻占了西安(长安)关中地区。
(那么就需要和亲。)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1、反复无常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