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高丽弹丸之地为何让隋唐那么头疼?
高句丽,中原,隋唐高丽弹丸之地为何让隋唐那么头疼?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一是多雨的气候。
不要小看这一因素,在古代交通条件落后的情况下,雨水过多甚至会影响一场战争的成败。据史料记载,隋唐时期的气候,要比现代湿润很多,夏秋季节降水丰富,特别是辽东半岛一带,雨季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形成了广阔的沼泽地。
要命的是,隋唐远征高句丽,严寒的冬季肯定不能出兵,只能选择在春季,结果经过数月的行军,不但碰上了折磨人的雨季,还要穿越泥泞难行的沼泽地。这样一来,军队行军速度被拖慢,还会影响到最重要的粮草补给,仗还没打就输了一半。
二是磨人的地形
除了多雨泥泞之外,高句丽人还有另外一样得天之宠的天然屏障,那就是起伏不定的磨人地形。辽东一带山区丘陵密布,对于隋唐最高时能有上百万人的庞大远征队伍来说,要在大雨中通过这样的地带,对于物资的消耗非常巨大。就比如隋炀帝征辽东时,就在这一地区遇到了粮草不济的情况,被迫撤军。
而在隋唐军队为这种地形苦恼时,高句丽人则依靠着这样的优势在沿途建立了许多山城,不时出兵袭扰,搞得隋唐军队苦不堪言。他们要想打到高句丽腹地,还必须将这些山城一个个拔掉,行军速度又大大减慢。
三是高句丽军队善战,猛将辈出
能够在此前数百年间,多次与中原政权争斗,高句丽人的战斗力也是不容小觑的,史料记载他们“性凶急,有气力,习战斗”,是实实在在的战斗民族。并且在多年的战争中,高句丽历史上也出过不少的猛将。
隋炀帝第三次出征高句丽,本来在前期取得了极大的优势,结果被高句丽统帅乙支文德用狡猾的拖延战术磨了几个月,导致隋军粮草告急,无奈撤军。李世民远征高句丽时,他的对手变成了比乙支文德更难缠的渊盖苏文,虽然多次取得大胜,终究没能击垮渊盖苏文以倾国之力组织的防御,只能选择撤军。
四是高句丽拥有雄厚的实力
在许多人看来,高句丽不过是东北亚的一个弹丸小国,能够蹦哒那么久,运气也占很大的一部分。这样想你就大错特错了。其实,高句丽拥有着雄厚的实力,这也是许多人容易忽视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早在两汉时期,高句丽的农业就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到了隋唐时,铁器的广泛应用使得高句丽农业兴盛,人口大量增加。唐太宗时期,全国人口有三百万户,同时期的高句丽呢?他们的人口多达六十万户,是东北亚的霸主。要知道,被隋朝灭掉的陈朝,亡国时人口都没高句丽多。
这样充足的人口,使得高句丽军队人数在唐初达到了六十万人。怎么样?仅从这一点来看,高句丽就根本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弱。
正是以上这些因素,让高句丽在隋唐多位帝王的进攻下坚持了下来,成为极为难啃的一块骨头。直到唐高宗继位后,才联合新罗灭掉了这个难缠的国家。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要廓清一个概念:这里的“高丽”是指中国古代东北地区的地方政权“高句丽”,有别于公元10世纪建立在朝鲜半岛上的王氏高丽。再者,高句丽的疆域不小,人口不少,不可谓“弹丸之地”。第三,高句丽确实给隋唐等中原王朝带了很大的麻烦,让隋炀帝、唐太宗们头疼,前者还因此而丢掉了江山。下面,小牛就与各位一起简单探讨一下题主的问题。
一、高句丽是个长寿的地方政权,熬过了中原十余个王朝,谁能比得了?
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夫余王子朱蒙逃至卒本川,联合当地的貊人,建立了卒本夫余政权,定都在纥升骨城(今辽宁桓仁市五女山城)。34年后,他的儿子琉璃明王渡过浑江,迁往尉那岩(今吉林集安市),建都国内城。天凤元年(公元14年),琉璃王占领了王莽新朝的玄菟郡高句丽县,正式改国号为高句丽。北魏始光四年(公元427年),高句丽第二十代王长寿王又迁都朝鲜半岛上的平壤。有趣的是,他死后又埋葬在尉那岩国内城,那里现在叫将军坟。
高句丽一直都是中国中原王朝下的地方政权,多数情况下双方关系还算和谐。只是高句丽一天天做大之后,对中央王朝产生了巨大威胁,隋唐两朝的四位帝王不得已采取征伐措施,力图消除掉安全隐患,但是代价确实太大了。隋文帝杨坚发兵30余万讨伐高句丽,损兵十分之八九,铩羽而归。隋炀帝杨广从大业八年(612年)到大业十年(614年)间,出动百万大军,发动了三次征讨高句丽战争,却被敌人分兵合围,各个击破,最后以惨败告终。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十八年(644年)七月至次年九月,进攻高句丽。在重创敌军有生力量后,因天气转冷、粮食补给不足等原因,被迫撤军。直到龙朔元年(公元661年),唐高宗李治出兵,毕其功于一役,最终将高句丽灭国——到此为止,高句丽已让隋唐四大帝王足足头疼了半个世纪。高句丽共存续了705年,高氏一脉传位28王,跨越了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朝和唐朝,在纷乱动荡的东北亚岿然不动,展现了极强的生命力。
二、高句丽幅员辽阔,环境优越,资源丰富,奠定了雄厚的国力基础,想不强大都难。
全盛时期高句丽的疆域,北至第二松花江畔,南到朝鲜半岛的汉江流域,东临日本海,西接辽河 。高句丽拥有东北亚地区最优质的区域,有山川大海做屏障,使他们远离中原战争,获得了较为安全稳定的生存环境。高句丽核心地带鸭绿江流域的山谷地带,气候温暖,降雨丰富,空气湿润,森林茂密,河流水量充沛,沿岸土地肥沃,适宜种植五谷和桑麻。中原动荡之时,大量中土农民进入该地区,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迅速提高了高句丽农业生产水平。良种大范围推广,铁制农具广泛应用,牛耕代替人力耕种,带来生产力的革命,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因为国家有了丰富的余粮,高句丽还出现了发达的酿酒业。高句丽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远远高于周边的游牧民族和渔猎民族,物质文明程度可以与中原地区相媲美。有了雄厚的国力做后盾,高句丽人雄心勃勃,跃跃欲试,就有了称霸东北亚的企图,也不可避免地要与中原王朝相冲突。
三、高句丽民风骁悍,胜兵数十万 ,东征西讨,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称霸东北亚,你说厉害不厉害?
高句丽人口以濊貊族系为主,杂以靺鞨人与三韩人等。他们接受了中原文化熏陶,崇文尚武,体现出较高的整体素质。长期生存发展于崇山峻岭之中,与周围恶劣的生存条件打交道,又锤炼了吃苦耐劳、百折不挠、不断进取的民族性格。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