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唐太宗进攻高句丽为何失败?
高句丽,太宗,唐朝唐太宗进攻高句丽为何失败?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唐太宗进攻高句丽为何失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先简单说一下,唐朝与高句丽本来还算融洽的外交关系,为什么会转而破裂,以至于李世民非要御驾亲征,消灭高句丽。
关系破裂的原因有两个。
原因一:李世民曾经有一个很仁爱的举动,他命长孙师出使高句丽,把隋朝三次征讨高句丽时阵亡的将士遗骸收集起来统一埋葬。
谁知长孙师发现高句丽人早已经把那些尸体修筑成了象征荣耀,宣扬武力的“京观”。
出于愤怒,长孙师找人毁掉了那座对汉人来说倍感屈辱的京观,让高句丽人很不爽。
原因二:高句丽大臣渊盖苏文掌权后侵略唐朝属国新罗,李世民曾派使臣前往劝架,结果被拒绝了。
渊盖苏文口出狂言:“我和新罗之间的事,你唐朝管不着!”
就是这句话惹怒了李世民,正好那段时间李世民因为儿子夺嫡的事心情郁闷,想发泄一下,因此促成了远征高句丽这事。
以大唐国力之强盛,为什么攻打高句丽会失败呢?原因也有二个。
第一,李世民轻敌。
在出征前夕,李世民的出征行动遭遇到褚遂良为首的众多朝臣的反对。他不想跟褚遂良翻脸,也顾及到朝臣的感受,因此在出兵时并没有像隋炀帝一样倾尽国力。
实际上这次发兵人数并不多,只有区区十几万人,而他低估了高句丽的军力,以为凭大唐的军力,自己此次又是御驾亲征,必定能一战而胜,扫平高句丽。
结果他遇到了杨万春,止步于安士城。
第二,李勣的一句话,让李世民抱憾终生。
在大唐名将李勣和李道宗的配合下,李世民虽然兵力不多,却势如破竹般接连攻下白岩城,辽东城,却被安士城挡住了。安士城守将叫杨万春,在高句丽历史上也是个有名的将领。
唐军本来有机会迫降安士城,这时李勣说错了一句话。
李勣见安士城的守军谩骂李世民,怒极反骂,说等破了城,一定要把全城的那女老少统统坑杀。
就是这一句话惹了祸,本来唐军这一路连下数城,大部分原因是使用了围困迫降的战术,而且破城之后李世民对城中百姓都施以恩惠,换得了不错的口碑。如今他口出狠言,却犯了兵家大忌,绝了城中所有人的生路,反正是死,不如和唐军拼到底。
安士城全城百姓与守军同仇敌忾,在杨万春的领导下生生挡住唐军二个多月。转眼进了九月,严寒的季节马上到来,李世民扛不住了,只好下令退兵。
多说一句,在退兵那天,李世民命令部队在安士城下大阅兵,以展示大唐雄厚的国力和军力。杨万春出现在安士城城墙上,向李世民行礼送别。
这个场面很有意思,虽然是死敌,但在李世民和杨万春的心里,两人是互相敬佩的,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纵然是仇敌,也一样值得尊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我们要来看一下,为什么征讨高丽?
第一、东北地区的新罗遣使入朝,找唐太宗李二告状说百济攻占其四十余城,并与高句丽图谋断绝其唐朝的通路,高丽的野心暴露,威胁到唐朝的统一,强盛的高丽对整个唐朝的和平与稳定是一个极大的威胁。
第二、唐太宗先是派人出使高句丽,命其停止争战,但却遭高句丽权臣、莫离支泉盖苏文拒绝,漠视唐朝,小兄弟不听话,总要教训一下的。
第三、高丽日益强大,统治者就一定会未雨绸缪,趁着国力强盛的时候把王朝暗弱时可能遭遇的危险尽量扼杀在萌芽之中。
唐太宗征讨高丽失败原因:
第一、攻打高丽近深秋,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
第二、李二陛下去世,新皇登基,给了高丽喘息时间,加强兵力找到盟友。
第三、远征高丽,路途遥远,粮草消耗大,补不上。
第四、时间长兵线太长士兵疲劳,适应不了当地气候。
第五、唐朝太小看高丽,唐太宗晚年身体跟不上,有点盲目自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1.唐太宗进攻高句丽失败了?至少许多韩国人是这么认为的。在韩国人的影视剧中,唐太宗可是被射瞎眼睛的。
△韩国神剧中的唐太宗形象
2.历史上唐太宗进攻高句丽果真失败了么?答案是:大胜而小败。在公元644年,因高句丽王盖苏文联合百济进攻新罗,攻下40城,并断唐与新罗通道,新罗遣使向唐求救,唐协调未果,这还不说,作为附属国的高句丽甚至还和日本建立了联系,唐太宗遂发兵并亲征。在征高句丽过程中,唐军先后攻下盖牟、辽东、白岩,并与驰援安市城的高句丽援军展开激战,史称“驻跸山之战”,唐军以3万军队歼灭高句丽军队15万,生擒主将高延寿、高惠真,可以说是一场大胜。唯一的遗憾是在之后的“安市之战”是一场攻防战,攻打两个月未果,寒冬临近,唐太宗不得已班师回朝。
△韩国人眼中的盖苏文
3.倘若题目深究的是这场“安市之战”,则具体分析如下:
一是自然环境客观因素对于攻城战的制约。高丽筑城多依山而建,“依山为城,攻之不可猝拔”,杨广十万大军征高丽无功而返,李绩攻辽东城迟迟不下,后唐太宗驰援才攻下,这都说明了高句丽城池的确易守难攻,而安市城攻下的难度系数更是不亚于辽东城;安市城内守军其实也是急于突围,曾想夜袭唐军,唐太宗看破敌军,曾对安市城下过论断:“围城多日,城中烟火日微,今鸡猪甚喧,此其饷士也,卿宜严兵,虏今夜当出矣! ”
然而由于东北天气九月就开始转寒,唐太宗不得已宣布撤军,还是存在军士冻死情况 发生。
△高句丽地图二是唐太宗主观上的失误。用人问题从一开始就存在,没有启用李靖而用李绩,没有启用房玄龄而使用长孙无忌。李靖在统帅全军、战略谋划上远高于李绩,而长孙无忌更像一个政客而非谋士;在处理“驻跸山之战”善后事宜时耗用了太多的时间,六月二十三日“驻跸山之战”结束,而七月五日才开始向安市进攻,在长达12天里,唐太宗李世民好多时间在忙于镌刻石碑以纪念战功还有义释俘虏以表明自己失仁义之师,结果给了安市以较长时间做战前准备工作;唐朝东征军队共计大约有十五万人左右,其中水军有四万人,而这四万人基本上都闲居卑沙城没有起到多大作用,这四万人其实可以考虑不用等安市而直接分兵取道平壤。
上一篇:社交化商业与网红经济有什么区别?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