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墨家的“爱无差等”就是“无父无君”吗?你怎么看?
孟子,墨家,墨子墨家的“爱无差等”就是“无父无君”吗?你怎么看?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墨家的“爱无差等”就是“无父无君”吗?你怎么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墨家的“爱无等差”,不能简单理解为“无父无君”。“无君无父”虽然是“爱无等差”思想的浅显表达形式,但是墨家强调的,是反对有差别的爱,往深了说,其实就是反对贵族阶级对普通老百姓的压迫。毕竟在春秋战国时期,人因为地位、亲疏关系,对不同的人给予的“爱”不一样,而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无疑是受到更多压迫的存在。墨家之“爱无等差”,我们某种程度上可以看成社会底层人民对“尊卑关系”的一种反抗形式。
要理解墨家的“爱无等差”,就要结合墨家针对什么提出这一理论来说,而并非仅仅只是在其表面形式上进行理解。就像理解道家“无为”,不能理解成“什么都不做”一样,墨家“爱无等差”也不能仅仅做字面解读。
1、孟子的批评:墨家“爱无等差”,是无父的体现
要说对墨家批评得比较激烈的,当属孟子了,孟子将墨子和杨朱一起批评了一顿,说“杨朱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是“无君”的表现;墨子不分亲疏的兼爱,是“无父”的表现,我们这里重点来说说孟子批评墨家的理由。
为何孟子说墨家的兼爱是“无父”?在儒家的正名思想里面,人要各司其职,居于什么位置,就要做符合那个位置该做的事,也正是因为位置不同,周围人对于该位置之人的态度不同。“能力符合名”是“正名”的体现之一,“受到的待遇符合名”也是“正名”的体现之一。
如果像爱自己的父母一样去爱别人的父母,怎么可以体现出自己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这不就是大大的不孝吗?在孟子眼里,墨家之“兼爱”,会乱了“名”,属于一定要批判到底的存在。
虽然墨家“兼爱”思想却是有些走极端,尤其是在其表现形式上,但是,我们不能将“兼爱”思想简单等同于“无君无父”来理解,这样就不能理解其深刻内涵了。我们应当像分析道家之“无为”思想内涵一样,分析墨家的“兼爱”思想。
2、墨家“兼爱”思想,实则是底层社会劳动人民的愿望
诚然,墨家之“兼爱”思想在实际操作上,看起来确实有些极端,但这并不代表该思想背后的哲理不深刻。墨家的“兼爱”思想,其实是当时历史时代环境的产物。
当时社会,战乱四起,豪强欺负百姓,大国欺负小国,墨子为此痛心不已。同时墨子又是出生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更是尝尽社会底层人民之苦。墨子通过观察社会,发现这世间的纷乱战争,不是人们不相爱,而是人们对不同的人之爱有差别。豪强更加爱护自己的爱人,于是要压榨百姓,让自己家人过得更好;大国更加爱护自己的国民,于是一点都不在意小国是否在水深火热之中。基于此,墨子在“爱有亲疏”的现实状况下提出了“兼爱思想”,希望人人可以给予其他人同样的爱,如果爱的深浅程度一样,那么又何来战争一说呢?墨子的思想还是很好的,只是太理想了。而这理想化的“兼爱”,不就是底层社会劳动人们期待被平等对待和爱护的愿望吗?
3、总结:“兼爱”思想不可与“无君无父”划等号,该思想不过是表达底层劳动人民的愿望罢了
通过上面的议论,我们可以得出总结,“无君无父”是孟子对杨朱为我思想和墨子兼爱思想的批判,但是,杨朱也好,墨翟也罢,他们的思想绝对不是“无君无父”这样直接而浅显的表现,他们的思想都有其深刻内涵。而墨翟的“兼爱”实则针对的是“人之争斗往往是‘爱有亲疏’而导致的”这一现象提出来的。如果人人都给予彼此一样的爱,爱无差别,又何来争斗?同时,墨翟的“兼爱”思想,也表明了当时社会底层劳动人民渴望被平等相待的愿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爱无差等”和“无君无父”都是典出《孟子·滕文公》,前者是墨家言语,后者则孟轲斥责墨翟、杨朱之语,以讥刺无伦常者。
给两者画上等号的是孟子,究竟谁对谁错,请听笔者分析。
爱无差等的典故
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
夷子是墨子的门徒,他对孟子的弟子徐子说:儒家的“道”往往认为古人都像婴儿(赤子)一般单纯,是这样的吗?那我们是否可以认为“爱无等差”,并从自己家的亲戚开始实行呢?
墨家强调无差别的爱,指的是程度,而非方式,对待君上、家长或者儿子,我们的爱应该都是同样的。
▲墨子
但这样的说法显然是理想化的,孟子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谁能够对待别人家的小孩如同自家亲侄子一样好呢?总归是有所取舍的吧!
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虆梩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
按照夷子所言,古人是否要将去世的亲人扔在路边,后来过意不去又去掩埋,当然这是正确的,但孝子掩埋自己的亲人也是正确的,那么有何来的“爱无等差”呢?
显然孟子说服了夷子,后者叹了口气“这就是命运啊”,然后就回去了。
但孟子也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听上去跟“爱无等差”没什么区别,所以孟子对于夷子的贬低也有些学派之争的味道。
无父无君的来历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这段话是孟子对墨家和杨朱的谴责,他认为杨氏主张只为自己,是不要君王;墨氏主张所谓的兼爱,则是不要父母。不要父母和君王的人,就是禽兽。
▲孟子论道
而孟子的言论并非是后世儒家所言的君臣之纲,而是一种对于社会结构的思考。
“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
“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滕文公上》
在孟子看来,最根本的社会分工就是“劳心者”与“劳力者”的分工,“劳心者”治理国家大事,对“劳力者”进行管理,而“劳力者”负责生产劳动,并供养“劳心者”,二者相互依存,各守其分。
上一篇:豹猫下雨出来吗,怎么养?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