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中国古代人平时说的话都是古文吗?他们平时如何说话呢?
文言文,都是,语言中国古代人平时说的话都是古文吗?他们平时如何说话呢?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二,古人平时怎么说话?
古人平时说话也同今天人一样,用白话。各地域有各地域的方言,不同地域的人用方言是很难勾通的,情况与今天差不多,就象今天山东人去上海听不懂上海话,去南方听不懂闽南话一样。《孟子》上有的故事,说战国时候,有个楚国人觉得齐国话很好听,就请了一个齐国人来楚国教孩子学齐国话,结果他的孩子三年沒学会齐国话。这说明自古以来中国各地域的白话差别是很大的,所以用文言文来解决各地域无法用白话交流的问题。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代人平时说话虽然和现代人不尽一样,但也不一定都像典籍里的文言文那样,我想应该是方言型的白话文,也就是“大白话”。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我们现在看到的古文、古诗等都是以文言文的方式呈现的,如果相关的知识不够,可能还很难读懂。于是,有人就产生了好奇,古人平时说话是不是也向我们看到的文言文一样呢?。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要搞清楚“文言文”是什么意思。很多人看到这三个字可能会望文生意,认为“文言文”就是古代的语言文字。其实,这种理解是错误的,文言文实际上指的是:在正式场合使用的语言或是正式的书面文字。
所以,文言文自古以来都是用在比较正式的场合的。如书信往来、著书立说、政府行政法令等。很显然,当时的文言文就如同我们现在的书面文字一样,和平时说话是不一样的。
文言文是用在正式场合或者文书往来的,而古人大多又没有什么文化,所以日常交流就更不可能这样“之乎者也”了,说白了当时的文言文就是精英阶层的语言,平明百姓的日常生活是不可能用文言文的,他们应该用的是口语。
虽说古代平民百姓一般都不会用文言文交流,但是古代的口语和现在当口语还是有不小的差距的,现在当人如果没有一定的文言文知识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和当时的文言文相比的话,已经好理解了很多。
至于文言文和人们的古人的日常用语到底有哪些差别,可以去阅读一下《阅微草堂笔记》和《聊斋志异》,它们分别是用文言文和当时的日常用语(白话文)写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代人说话和我们现在说话是一样的,人称:大白话。
古代人的文字语言就不一样了,由于,古代没有纸,用的是布之类的防织品,比较贵,为节省布,于是,统一了书面文字,这种文字形式叫文言文。
再是,平时,还有竹片,金属片之类的。带着沉重,体积又大,出门为减少重量和体积,于是,规定文字提炼到越少越好,但必须做到词要达意。否则,很难看懂,主要表现式是八股文为范本。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先回答问题:古代人平时说话不是用的文言文,而是用的民间口语。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有流传下来的文学资料为证。
我们都知道,语言是人类相互交流的重要工具,语言可分为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撰写典籍,创作文章要讲求“信、达、雅”,注重表达的准确性和严肃性,所以要用书面语言;日常交流强调通俗易懂、浅显明白,所以就要运用口头语言。
古人的日常说话方式在通俗小说里面就有很多体现。我们在读《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的时候就能了解到元、明、清时期人们的口语形式。下面分别截取这三部小说中的一些片段来加以分析。
《水浒传》第二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有一段史进和朱武的对话:
话说当时史进道:“却怎生是好?”朱武等三个头领跪下答道:“哥哥,你是干净的人,休为我等连累了。大郎可把索来绑缚我三个,出去请赏,免得负累了你不好看。”史进道:“如何使得!恁地时,是我赚你们来,捉你请赏,枉惹天下人笑。我若是死时,与你们同死,活时同活。你等起来,放心,别作圆便。且等我问个来历缘故情由。”
这段对话中的“却怎生是好”、“恁地时”、“别作圆便”这几句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原民间口语。
《西游记》第五十三回“禅主吞餐怀鬼孕 黄婆运水解邪胎”中,唐僧师徒误喝了女儿国河中之水,男身怀胎,惶急中有一番幽默爆笑的对话,就是明朝时期典型的江淮方言:
三藏闻言,大惊失色道:“徒弟啊!似此怎了?”八戒扭腰撒胯的哼道:“爷爷呀!要生孩子,我们却是男身!那里开得产门?如何脱得出来。”行者笑道:“古人云,瓜熟自落,若到那个时节,一定从胁下裂个窟窿,钻出来也。”八戒见说,战兢兢忍不得疼痛道:“罢了罢了,死了死了!”沙僧笑道:“二哥,莫扭莫扭!只怕错了养儿肠,弄做个胎前病。”那呆子越发慌了,眼中噙泪。扯着行者道:“哥哥!你问这婆婆,看那里有手轻的稳婆,预先寻下几个,这半会一阵阵的动荡得紧,想是摧阵疼。快了,快了!”沙僧又笑道:“二哥,既知摧阵疼,不要扭动,只恐挤破浆泡耳。”三藏哼着道:“婆婆啊,你这里可有医家?教我徒弟去买一贴堕胎药吃了,打下胎来罢。”那婆子道:“就有药也不济事。只是我们这正南街上有一座解阳山,山中有一个破儿洞,洞里有一眼落胎泉。须得那井里水吃一口,方才解了胎气。却如今取不得水了,向年来了一个道人,称名如意真仙,把那破儿洞改作聚仙庵,护住落胎泉水,不肯善赐与人。但欲求水者,须要花红表礼,羊酒果盘,志诚奉献,只拜求得他一碗儿水哩。你们这行脚僧,怎么得许多钱财买办?但只可挨命,待时而生产罢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