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衡量一个老师好的标准有哪些?
学生,老师,教师衡量一个老师好的标准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第二、把希望寄托于学生还是自己
让学生喜欢你——喜欢上你的课——喜欢‘为你学’——学会怎么学,那么,你的教学就一定获得好成效,你的教师生涯就一定是快乐的、成功的。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书是学生学出来的,而不是老师教出来的”。
第三、学生越教越多还是越教越少
所谓“越教越少”有两层含义:一是通过你的课堂教学,需要你教的学生越来越少;二是每节课需要讲的东西越来越少;同理,“越教越多”也有两层含义:一是需要你教的学生越来越多;二是每节课需要你讲的东西越来越多。
作为一位教师,我们要追求的是把学生教少了,而不是教多了。如果一位教师在设计完一节课后,能不断反问自己“我这样教是把学生教多了还是教少了”,那么,这位教师所设计出来的课会越来越科学,教学成效也自然会不断提高。
第四、教了再学还是学了再教
当然,实施学了再教策略,培养农村中学学生的自学能力与习惯,不仅需要教师的信心与决心,更需要教师的耐心与智慧。
第五、课堂指令明晰还是模糊
譬如,下面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一步步修改的要求学生读课文的指令:
“同学们,下面自学课文。”
“同学们,下面请阅读课文第15页第3自然段……”
“同学们,下请请阅读课文第15页第3自然段,3分钟后老师将指定某个学习小组回答黑板上展示的问题……”
“同学们,请带着笔详细阅读课文第15页第3自然段,3分钟后老师将指定某个学习小组回答黑板上展示的问题,对于回答好的小组将获得老师与同学的掌声。接着老师开始逐个检查你们的阅读情况。”
显然,与以上几个指令相比,这一指令是最明晰的,也是最有效的。
可见,一条明晰的课堂指令必须包含四大要素:明确的任务、完成的时间、完成的办法、指令的落实。甚至还要包含完成这一任务的学生将得到什么评价等。指令还要求简明扼要,教师要说到做到,不能食言。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课堂指令不应过多,不可轻易地发指令,需要发的指令一定要简明扼要,指令发出后要亲自检查落实,并给予个别或全班性的评价。可以说,课堂指令是教师信誉之所系,是课堂效益之保障,是学生信心之源泉。
第六、课堂调动是有效还是无效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教育现象:同样的学校,同样的班级,同样的学生,两位不同教师任教,考试成绩相差十万八千里。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得不承认,这两位教师的课堂调动意识是否强烈,课堂调动是否科学有效,是很重要的因素。我们很难想像,一位生动活泼的未成年孩子,在没有任何刺激的情况下,能够一天六七节课静静地坐在教室里,而且总是被动地听着教师讲课的情景。如果教师忘记了当年当学生的滋味,那就再次陪学生听一天课就知道了。
作为一名中小学教师,所面对的是青少年学生,是处于好动的年龄。如果教师们一味追求一堂课的“知识容量”,又特别欣赏前辈提出的“一节课没有任何废话”,外加教师性格内向,缺乏课堂调动意识与经验,那么这样的教师将面临特别困难的教学境地。我只想告诉老师们,在你设计一节课的时候,一定要把课堂调动有意识地、最好是自然地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之中。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没有课堂调动的教学简直是不可思议的。
第七、相信学生的笔头还是口头
在讲台上,一位中等个头的青年男教师正在讲课:
“……同学们,刚才这道题你们都理解了吗?”
“都理解了——”学生们拖着长音回答。
“那好,请你们拿起笔来试着做一遍。”教师发出补充指令。
“噢——”学生习惯性地答道。
这种情景在这位青年教师主持的课堂上是经常见到的。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如果教师只相信学生的口头,那会被学生“骗”得很惨。一位很有经验的教师曾有这样的教学经历:一道同样的物理习题,他有意识地在单元测试之前让学生练习并讲评;在期中考试时再出现再评讲;事有巧合,在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统一考试中这一道题目以原题形式出现,结果还有1/3的学生不能正确作答。事实上,这种情况几乎所有教师都有亲身经历过。不少教师在高考、中考后感叹说:“试卷中的这一道题目我不久前刚在课堂上讲过,学生还是不会做,真是太气人了!”
讲解一道例题,尽量不看例题的解题过程,让学生试着拿起笔来在课堂上当场完成例题,并有意诱导不会作答的学生“偷着”看书;例题尽量让多个学生上台“板演”,而后让这些先学一步的学生讲解给全班或学习小组的同学听。这样做是缘于我深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道理,是缘于我只信任学生的笔头,不太相信学生的口头。也许这会得到“传统教学法”、“应试教学法”的评价,但是这种传统是树立学生学习信心、减少两极分化的有效措施之一。
第八、教师使劲教还是学生勤奋学
“教师使劲地教”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这位教师勤勤恳恳地工作,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经常废寝忘食,甚至舍小家顾大家,天天为了班级一些“不争气”的学生而生气;二是指教师只相信“书都要教师教了学生才会学”,每一个问题都要教师讲了再让学生做。这种教师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学生;只会教学生“学会”,而没有教学生愿意学而且“会学”。
“学生勤奋学”也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学生喜欢某一学科或所有学科,他们被教师的个人魅力所倾倒,被学校班级的优良学风所感染,被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方法所吸引,对学科学习充满期待。他们会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所产生的激情,带着成功的学习体验所产生的兴趣而自觉地学习;二是指学生有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有很强的自学能力,有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坚定信念,有马拉松运动员般的耐力。他们不仅充分利用教师留给的较多的课堂自主学习时间而高效地学习,还会挤出一些课外时间投入到图书馆、阅览室中去,会从网络中获取更多的课外知识,不断提升信息获取能力,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一句话,就是学生愿意学而且会学。
下决心利用课堂时间、校内学习时间,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与自学能力,把课堂尽可能多的时间挤出来让学生“当家作主”等,仍然是教师可以做到的。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信心、勇气与教育智慧。
第九、练习是完成于课内还是课外
解决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除了要改革教育管理与评价体制之外,还有一个要素:那就是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策略。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够相信“最有效的学习是课堂学习,最有效的练习是课堂训练”,他们就会自觉地把课堂从教师讲课的地方变为学生学习的地方。有经验的教师一定会把最重要的练习在课堂上,在教师的眼皮底下,在学习同伴的帮助下完成。
第十、道理是让学生感悟还是告诉
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有两个:一是增长学生的智慧;二是让学生学到做人的道理。一位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会自觉地把启迪学生心智与让学生感悟做人的道理作为课堂教学的最高追求。也就是说,在他们的心中,最成功的课是能够让学生增长智慧与感悟人生的课。
上一篇:作为投资者买房在清远好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