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食物放在密闭空间内,没有空气,真菌,细菌,是不是它就不会腐烂?为什么?
食物,分解,厌氧菌食物放在密闭空间内,没有空气,真菌,细菌,是不是它就不会腐烂?为什么?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食物放在密闭空间内,没有空气,真菌,细菌,是不是它就不会腐烂?为什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如果是狭义的腐烂,确实不会。但是如果是问能否保持永远的可食用,却并不是这样,因为还有一种东西会侵蚀食物,那就是时间。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传统的腐烂吧
这一过程本来是从自然界来的,我更喜欢称其为“降解”。在动物自然死亡的2到24个小时之内,最先活跃起来的是消化道中的厌氧菌。这些细菌非常“讨厌”氧气,对于它们来说氧就是毒气。其实在活着的时候它们是动物的伙伴,基本都已经陪伴了动物一生的时光,在它们的体内勤勤恳恳地分解营养,还产生多种重要的物质促进动物的发育,可以说某些细菌就是动物生命的一部分。
但最亲密的战友也有可能讲人走茶凉。一旦动物死去,制衡与管理细菌的机制就会停止,于是曾经的“益生菌”就开始分解动物的遗体。厌氧菌因为不使用氧,所以分解无法彻底完成,会产生大量依然富含能量的气体,比如甲烷、硫化氢、硫醇、硫醚、氨气,它们就是臭味的来源。
不过刚刚开始分解的过程可能就要中断一下了,毕竟野外放着一大块蛋白质就这么烂掉实在是太浪费了,臭气会吸引食腐动物前来进餐。物理破坏的效率总是大于化学破坏的,所以牙齿会消灭绝大部分遗体。有一些专门食腐的动物以秃鹫为代表,它们几乎不捕食,有着极其敏锐的嗅觉,可以闻到数公里外的臭味。事实上绝大多数食肉动物,都是既吃新鲜的也吃“风味”的,包括“高贵”的狮子和“狡滑”的狐狸。
死去的植物待遇则完全不同,因为能量实在是太低消化太困难,所以复杂动物大多不会对其下口,只有蚯蚓等结构简单的环节动物会下嘴,也仅限于落叶之类的。木头因为含有极其难啃的木质素而几乎没有动物会下嘴,唯有真菌会不厌其烦地将菌丝延伸到深处分解利用。
其实就算是真菌也用了足足5000万年才征服了木质素,期间的所有植物遗体因无法腐烂而堆积成山,最终埋入地下变成了煤,所以那个地质时代被称为“石炭纪”,不过这是题外话了,咱得回来。
被啃食剩下了部分才轮到更小的牙齿,也就是昆虫,特别是以双翅目环裂亚目昆虫的幼虫为代表。说到这里相信大家都心有余悸,没错,就是蛆。
不过在整个过程中,细菌与真菌(霉菌)都在一直都在积极活跃着,啃食会让氧气充分与遗体接触,这让这些小生物的分解的速度加快好几倍。其中以霉菌的速度更快,因为有菌丝嘛,不过它们多数都会死在食腐动物的高浓度胃酸中。对了,其实氧气本身也会直接氧化有机物,但是跟生物的速度比起来就慢得多了。
不腐败但也会变质
好,现在再让我们回到食物的保存上,因为没有动物来啃食,所以一般意义上我们的变质食物都是由昆虫、真菌和细菌导致的。所以人类第一次保存鲜食的发明——罐头就是像问题描述的那样,先用沸煮消灭细菌与真菌,去掉其中的空气,最后彻底密封保证不会有活的细菌真菌再次污染。
但是……任何东西都不是永远的,保质期也是如此。因为构成食物的主要成分——糖类、脂肪、蛋白质就算逃脱了被细菌分解命运,也不是可以永远保持稳定的,它们都有自己的半衰期。
什么?分子也有半衰期?这不是用在放射性元素的特性么?其实并非如此,只要是有固定概率发生的事件都可以计算半衰期。
是这样的,每个有机分子都有一定的概率自己分解,如果说每过1分钟这个分子有50%的概率分解,那么无论这里有多少分子,每过1分钟都会损失差不多一半,也就是所谓的“半衰”了,这1分钟就是它的半衰期。
蛋白质的半衰期有的可达几十年有的只有几天,维生素D的半衰期只有8个小时,食物中还有很多复杂的营养成分,在过长的时间后也都会自行分解,也就是变质。
上面这张图是“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于1888年进行的著名实验“巴斯德实验”的真迹,他证明了消毒后的肉汤是不会腐败变质的。是的,但是这瓶百年肉汤我相信没有人愿意喝上一口,看这个样子就知道根本不能是人吃的对吧!因为其中的有机分子有很多已经自行分解,不腐败但确实变质了。
我是酋知鱼,一条随处可见的科学作者,欢迎关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每每到了夏天,除了让人冒汗的高温和叮人的蚊子,让人心烦的还有快速变质发馊的食物。如果不放在冰箱,出不了半天就会变质,浪费不说了,还要忍受腐败的酸臭味去处理,如不及时处理,那味儿散发的到处都是。
说起食物变质的原因,我想大家都略知一二。
食品变质主要是指食物在以微生物为主的作用下所发生的腐败变质,包括食品成分与感官性质的变化以及夹杂物污染,从而使食品降低或丧失食用价值的一切变化。
食物变质的原因无非主要以下几点:微生物的大量繁殖;氧化作用,引起食物成分的氧化变质;食物内部所含的氧化酶、过氧化酶、淀粉酶、蛋白酶等的作用,促使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分解,产生热、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致使食品变质;昆虫的入侵繁殖以及有害物质的间接或直接污染。
微生物作祟
微生物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角角落落,无孔不入。食物在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等过程中,微生物难免会趁机钻进食物,它们在合适的温度、湿度、pH条件下,肆意生长繁殖,以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为食,将食物中的蛋白质、淀粉等大分子物质分解成肽类、氨基酸、酸性物质等小分子物质。大分子物质的分解,会破坏食物原有的结构,变软;分解的过程会产生臭味和酸味。
酶的默默奉献
在生物体内,含有多种酶,为生化反应的有序进行提供保障。被制作成食物后,部分酶的生物活性得意保留,只不过失去了统一的管控,肆意妄为。
同微生物类似,酶在合适的条件下也会促使食物中的特定物质分解,使食物变质,日常生活中的米面发馊、水果腐烂,就是其中的碳水化合物发生酶促反应,分解导致变质。
氧化作用
空气中的氧气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然而,氧气也是一种极强的氧化剂。动物脂肪、咬过的苹果等暴露在空气中很容易就被氧化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