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怎样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孩子,语言,能力怎样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但是后来我发现,很多可能是我在她婴儿早期说过的话,到了幼儿时期,却在某个契机上被触发了。前阵子,她随手翻开我的一本书,指了个名词让我讲给她听,我才讲到一半,她说她听过这个。我说你别吹牛。她说真的啊,妈妈,难道你忘记了吗?你在杭州的家里给我讲的啊,那天还下雨了呢。我一回忆,真的是。那天周末,我刚刚洗好被子,把她抱过来坐阳台上,读了这本书,说了这个词。但她那时只有13个月。
就好像我在她的记忆里埋了个开关,忽然“砰”一声唤醒了。
那个词是:抑郁症。她说:“哦~~就是孤独的意思,孤独就是伤心。”
所以,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跟他们多说话,他们真的懂。
(3)
在培养语言能力方面,日常对话和教导固然是好的,但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在公园里就碰到一个妈妈,看到别家同龄的孩子小嘴巴噼里啪啦跟爆豆似的说得很利索,自家孩子还一问一脸懵,特别纳闷:明明开口时间一样的,为什么词汇量比别人少那么多?我一问,很快就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原来她家孩子从出生到两岁多,都是交给奶奶在带,自己只负责喂奶。奶奶也是有心要教孩子认东西,没事也抱着孙子在屋里指着物件问:“宝宝,你看,这是什么?”宝宝顺着手指往前一看,是个四四方方能放食物的东西,可不知道怎么说。奶奶又一转身:“宝宝,这个是什么?”宝宝再一看,里面有自己的衣服,还在轰隆隆地转,不知道是什么。奶奶又转身了:“宝宝,这个是什么?”……两岁多了,家里所有的东西都只有一个名字“什么”。我们问他小推车里的玩具是什么,他就开心的点点头。他妈妈听完觉得很后悔,没往这方面想过。
有个妈妈问我,一岁半的孩子看什么书好,IQ培养的还是EQ培养的?我说,有新生儿的家庭,给孩子的第一步教育,应该是培养认知和辨别能力,情商涉及的内容面比较广,想要教育和引导的是如何处理复杂关系,甚至是有分歧和冲突的关系,这个方面更多在于身边人的身教,而不是言传。对于孩子来说,先知道黑与白的区别远比如何选择黑与白更为重要。
因此,跟宝宝说话的时候,一定要具体,有标准答案,冰箱就是冰箱,不要让孩子在冰箱和洗衣机面前犯晕。而且有问就要有答,千万不能只问不答。
(4)
除了家庭的日常语言引导,帮小孩子选择一个语言伙伴也很有帮助。本来如果有多几个玩伴,孩子的语言能力会发展得更快。但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通常都会是孩子在独自长大。所以早教机是个不错的选择。
楚楚有一个早教机,其实就是个故事机,我没事就开着给她磨耳朵。刚开始并没什么感觉,忽然有一天,她非要抱着早教机睡觉,躺在被窝里听。过了两天,她忽然就开始跟着早教机讲故事,模仿里边小朋友说话,语气、停顿、发音,跟我们唱KTV似的,什么时间切入、什么时候收音,丝毫不差。
阅读也是增加孩子词汇量的重要途径。每天晚上,我会陪她一起看书,绘本、连环画、故事书、唐宋八大家、英语小短文、数学题……随便拿,讲完一本就睡觉(这可是很累的啊~尤其是她得了一本奇书:西!游!记!)。
四年来,这么一本一本地讲,也照本宣科,也随机自由发挥。她兴趣来了也会跟着我学。过了一段时间,词汇量猛涨,表达方式换着花样来,连我都自叹不如。有一次,她挑了本中文故事书,非要我用英语讲,我磕磕巴巴翻读了两页就缴械投降了。
她还嘲笑我:“你不是说让我跟你学英语的吗?你怎么都不会呢?”真是无力辩驳。
不同的人讲也会有不同的增益。跟着爸爸听了一段时间的葫芦娃,楚楚回过头来也是成语俗语不重样,还会举一反三。
(5)
要不要送孩子去早教班学语言?
我的建议是,如果条件允许,的确有必要。
研究发现,说两种语言的人在大脑语言区有更多的灰质,人们学习语言越早,大脑灰质区的面积越大, “而大脑灰质区大小与对语言的熟练程度有关系。”[伦敦学院神经学家安德里亚·迈克雷]
大脑结构的改变对于人智力、思维模式的影响有目共睹。但是不是不学第二种语言孩子就会不聪明呢?
当然不是。多一种语言不过是加分项,我们还是要先以生存为要,会说当下环境的语言就足够应付了。毕竟有的人,或许终其一生都不会接触到说第二种语言的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是因人而异的。犯不着为了香油丢芝麻——舍本逐末。
何况,多种语言不一定就非得是外国语、课堂教学得来,中国地大物博,普通话、闽南话、四川话,都有同等功效。
楚楚就生活在一个五种交织的复杂语言环境里。大人的语言接受能力还是要弱一些,她有时候还会充当我们之间的翻译,帮助我们解决由于语言不通造成的误解,这就更加锻炼到了她的动脑动口能力。环境对于语言能力培养的功劳,绝对首屈一指。
(6)
之前有人还讨论过这样一个问题:到底要不要让孩子学习家乡话和土话?
以前我有个朋友就不喜欢让孩子说老家话,觉得土,带到朋友圈很丢脸。我就送给他一句话:尊重个性才会获得共性,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先不说语言对大脑发育的良好刺激作用,单说语言的功能和用途,我们也应该鼓励孩子们多多接触不同的语言环境。
为什么我们害怕去外地?
因为我们人生地不熟话也听不懂怕被人欺负。
为什么异国他乡听到母语乡音会有亲切感?
因为语言不单单是一种发音和声调,蕴含的还有一群人共同的理解和认知。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敢走出家门去到外地?
因为我们慢慢学会多种语言,通过语言了解了外地,通过语言找到了共同点。
美国医药学会的前会长大卫奥门博士就曾经说过,我们应该尽力培养出一种能力,让别人能够进入我们的脑海和心灵,能够在别人面前、在人群当中、在大众之前清晰地把自己的思想和意念传递给别人。在我们这样努力去做而不断进步时,便会发觉:真正的自我正在人们心目中塑造一种前所未有的形象,产生前所未有的震击。
翻译过来就是说:我们都是要活在人堆里的,能不能听懂人堆的语言,关系着你能不能理解人堆的意图,避免挨揍之余还能影响别人。
当你说“海椒”我却偏要“辣椒”并为此而大打出手时,你会发现,语言还是一种文化的符号。多了解一种文化,也就多了解了一群人,世界观也跟着扩大了一圈。至少在三观匹配上,你可以与别人多一个衔接。不夸张的说,世界和平也就有希望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