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你觉得大隐到底是隐于市好,还是隐于野好呢?
自己的,的人,大隐你觉得大隐到底是隐于市好,还是隐于野好呢?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古人云:“小隐隐于林、大隐隐于市”。我认为这也是一句夸赞我的美言。因为我现在就藏身于某城市闹市中心区域里的一个小楼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致为悦己。
在这个纷繁复杂、喧闹浮躁的社会上,一个人想要避世离群去静下心做自己,确实有点儿不容易。在此,请让我先给自己点个赞。
人这一生,谁都想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谁都想由心随性、做回真实的自己。但凡是个人,几乎都曾经向世俗与命运发起过抗争,可是总有许多习惯了活在别人嘴巴里的鸟人,还是被淹死在恶心的唾液里。
我就纳闷了,咱穿自己的鞋、走自己的路,该走那条路我们为啥要让别人来胡乱瞎指挥、乱点评?鸟儿说向天上飞、蚯蚓说往地下钻、螃蟹说要横着走、鱼虾说去水里游,听谁的?咱为什么就不能依心而行、听自己的?
还是鲁迅先生说的好:“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只要自己选择的路,哪怕是这条路上铺满了荆棘,那也是一条无悔的路。
其实不管自己走那条路,也总会有些闲人和小人在路旁说三道四、指指点点,谁要是停下来竖起耳朵听,那就永远也去不了自己想去的远方。
别人说些什么,无需理会,更别搭嘴。咱只管心无旁骛的走自己的路,朝着自己选择的方向砥砺前行。在这个世界上,能理解咱的人并不多,真正懂得咱的人更少,咱又何必要向所有人去解释自己。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我选择了“躲进小楼成一统”,这与任何人都没有半毛钱关系。自己选择的,自己喜欢的,就是最好的。
没有人鼓掌喝彩,咱自我欣赏起自己的随心随性;没有人嘘寒问暖,咱精心去善待自己的生活起居;没有人指路相助,咱自己走稳当这人生路上的每一步。
躲进小楼,不问西东,静心沉淀,精心苦营。不和他人比快慢,不与市侩辩对错。活出自己的样子,就是最好的人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是中国道家哲学思想。闲逸潇洒的生活不一定要到林泉野径去才能体会得到,更高层次隐逸生活是在都市繁华之中,在心灵净土独善其身,找到一份宁静。
一、出处
中国大隐形式的首创者——汉代的东方朔《据地歌》。
二、原文
汉·东方朔《据地歌》
陆沉于俗,避世金马门。
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
三、译文
我本清高之人,不幸沦落于俗世。无奈,只好在官府中过着隐居一样的生活。看来庙堂之中也是能避世全身的,那么又何必象伯夷、叔齐那样,一定要躲进深山老林,钻进蓬门草舍呢?
四、赏析
这简短的二十八字的歌吟,思想明确,感情真挚,语言平实,是东方朔大隐哲学的诗歌式自白。在朝廷间避世,隐身于区区郎官的地位而不求显达,就是东方朔的“大隐”。
扩展资料自古流传很广,如:“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小隐在山林,大隐于市朝。”等,都是说明:那些所谓的隐士看破红尘隐居于山林是只是形式上的“隐”而已,而真正达到物我两忘的心境;
反而是能在最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嘈杂的干扰,自得其乐,因此他们隐居于市朝才是心灵上真正的升华所在。体现了崇高的道家思想。
精神境界
1、看破人生的人才往往想过隐居的生活。与世无争,所以有人解甲归田。这是小隐。
2、隐居在喧闹的市井中,视他人与嘈杂于不闻不见,从而求得心境的宁静,这是中隐。
3、在朝为官,面对尘世的污浊、倾轧,勾心斗角却能保持清净幽远的心境,不与世争,不与世浊,悠然自得的生活,这才是归隐的最高境界,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隐士,所以谓之“大隐”。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市,野不还是一个意思,市,集闹市肆,野,山间无人地。
“隐”字含义太深。古人理解,今人弗往。
隐有苟且。隐有鸿志。
古名流隐于山水间,无非不沾世间琐事,不求问达于世,只乐山水青绿,志在游乐古言典籍,著留于后世。
老子,鬼谷子,名流。
隐于山水傍,后盖世于当时,辅佐君子成帝王。留芳百世,传颂至今。
诸葛亮,刘伯温。
好坏只有后人注评。今意明抒。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没钱,打工,当然隐于市。
有钱,年纪大了,隐于野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大隐者隐于心即可,市与野皆身外物,与心何干?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上一篇:小伙欲骑行600公里回邯郸,为省时间悄悄溜上高速, 你怎么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