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战国时期商鞅吴起等变法家为何都不得善终?
商鞅,吴起,贵族战国时期商鞅吴起等变法家为何都不得善终?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商鞅,秦孝公死后,死于秦惠王老师公子虔的私仇。(车裂)
相比之下,李悝的善终,可能跟魏文侯活得长有很大的关系。
变法者对立面的守旧势力,则是变法者不得善终的主因啊!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似乎是所有变法者的宿命,而尤以吴起、商鞅为主要代表。两人都是卫国人,但在本国都不得重用。为了寻求政治上的前途,他们奔走多国。虽然都得到了重用,但他们结局却都是不得善终。而原因,大体有下面4个。
触动了贵族的利益
一个国家的蛋糕就那么大,一些人分的多了,另一些人肯定就分的少了。不幸的是,吴起、商鞅就是动了这个蛋糕的人。他们变法的内容触犯了原贵族的利益,其中尤以废除世卿世禄影响最大。
因为在没有变法之前,贵族凭借血缘就能做官,而不用辛辛苦苦去挣功劳。但吴起、商鞅变法后,他们的主张是“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处下”。原来凭借血缘就能做官的,现在也需要凭借功劳来挣得爵位了。
这些既得利益集团,肯定不会束手待毙。他们的势力盘根错节,一直非常强大。他们敌视变法,阻碍变法。等到后来,眼见无法阻止,他们便悄悄潜伏起来,等待着给敌人致命一击。吴起、商鞅最后死亡的原因,都是死在旧贵族的反扑之中。
一朝天子一朝臣
这在古代的政治中,也几乎是一个定律一样的存在。每个新的国君登基后,往往都会选择打造新的核心集团。对于原先的老臣,尤其是功勋卓著的老臣,新国君都有提防的心思。魏文侯对吴起推心置腹,甚至让夫人给吴起倒酒,这是很大的荣誉了。
但到了文侯的儿子魏武侯,初期对吴起还是能深信不疑。但到了后期,听信吴起要自立为王的谗言后,便罢免了吴起的官职。吴起害怕受到迫害,逃到楚国,得到楚悼王的重用。只是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只有一年,便突然去世,吴起被楚国旧贵族势力杀死。
假如魏武侯不对吴起起疑心,吴起也许能在魏国安然度过余生。而商鞅的情况也类似,但多了一些其他因素。秦孝公临死的时候,要把秦国禅让给商鞅,商鞅推辞不受。但太子赢驷已经感受到威胁。因此秦惠文王在有人指责商鞅谋反时,他毫不犹豫地下达了对商鞅的逮捕令。最终,商鞅被车裂而死。
贪恋权势
吴起、商鞅是变法者,但他们对权势的贪恋,也是造成他们不得善终的一个重要因素。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但吴起在鲁国担任官职。后来齐国、鲁国发生战争,鲁国想任用吴起为将,前去迎击齐军,只是因为他妻子的身份而对吴起有所怀疑。为了证明自己,吴起杀掉妻子,从而获得领军之权。
打了大胜仗的吴起,受到鲁国其他大臣的排挤,不得已去了魏国,而后又辗转到楚国。可见,吴起对于建功立业,或者说权位是看得很重的。当年吴起家中富有千金,都花在了吴起游说诸侯上。
商鞅和吴起相比,也并不比吴起好多少。等到商鞅在秦国变法,因功被封为商君后,商鞅已经是大权在握。每次出门的时候,都是“后车十数,从车载甲”。此时有名的隐士赵良,前来劝说商鞅,对他推心置腹。
君之危若朝露,尚将欲延年益寿乎?则何不归十五都,灌园于鄙,劝秦王显岩穴之士,养老存孤,敬父兄,序有功,尊有德,可能少安。
赵良已经指出商鞅危险的处境,劝他急流勇退,放弃权势回到自己封邑。可惜商鞅认为这是危言耸听,没有听进去,最终落得被车裂的下场。
拙于谋身
通过吴起、商鞅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才能非常突出,确实能把国家治理得很好,很快便能富国强兵。但他们的缺点也很明显,那便是拙于谋身。只要新任国君身边有人进谗言,他们便束手无策。既不能为自己提前安排好后路,也不能在危险来临时化解危机。
到了后世宋朝范仲淹、王安石等人,这些士大夫变法的时候,往往见情形不对,便提前谋划好退路,离开中枢到地方上任职。虽然他们的变法失败了,但是性命得以保全。所以,身处高位而有大功,在触犯既得利益集团之后,不能及早抽身,急流勇退,是吴起、商鞅下场凄惨的原因。
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王,大王更为臣也。
纵观历史,即使没有触动贵族集团的利益,当功劳赏无可赏之时,也往往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结局。何况他们得罪贵族集团于前,被新君忌惮于后,中间又无保全自身的方法。如此形势下还能保全自身者,自古少有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两个人变法都有开明的君主支持,可以大胆的变法。但前提条件要使变法成功,肯定会得罪贵族的利益,他们可以暂时隐忍。
等新君继位后,为了稳固地位,只能借助贵族势力。
而变法者没有前代君主的支持,新君内心不想杀他,但又不得不杀,为了贵族的支持。这个秦惠文王就做得很好。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改革者需要存一颗,不畏惧一切,战胜一切的决心,和信念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任何一位变法,改革者,他必须拥有一个强有力的心脏,他要做好面对一切挑战的准备。
吴起如此,公孙鞅同样如此。
他们在变法之初,开始前就已经有了杀身成仁的思想了。
既然知道身死,那他们又为什么又要愚蠢的,改革呢?
因为他们需要把自己一腔抱负,多年所学展现出来,即使身死,亦可不负今生。
这是大丈夫的心胸,这是好男儿的壮志。
上一篇:软装的作用是什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