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羊肚菌如何种植?
生长,菌丝,实体羊肚菌如何种植?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我们下种用量标准为每亩200袋菌袋;视菌种长势情况灵活调整。菌种开袋揉碎后撒到箱面,覆土即可,要求覆土不超过3cm,用钉耙直接来回勾动箱面土壤即可,有个别种子露天不影响。开袋后的菌种要尽快的播种覆土,不要一次开的太多,以免造成污染和脱水。
6、营养袋的摆放
营养袋对羊肚菌的种植十分重要,营养袋的好坏以及营养袋的质量直接影响出菇的量。营养袋要求下种三天后,开始制作营养袋,下种7天箱面开始变白,此时开始摆放营养袋。
我们营养袋摆放的标准是每亩1800—2000袋,不得减少营养袋的用量,个别品种和土质需要增加营养袋的用量。摆放营养袋时需要在营养袋上划两道口,划口朝下,以最大的划口而小麦不掉出为标准,两条划口尽量都紧接地面。 若为标准箱面,每箱摆两排营养袋,间隔 0.5 米,若箱面较大可增加营养袋的排数,以麻将5筒形状摆放,营养袋的摆放原则为尽量分散错落。
7、搭建小拱棚
下营养袋后,为了防止雨水过多和冻害,需要搭建小拱棚,用白色普通薄膜(不可用防雾薄膜) 。薄膜两端不封死。可交叉拱条,让薄膜不落在地面上,四周通风。 基地管理与采收首先是水分的管理,土壤水分管理保持前期的湿度情况即可,但空气湿度最好达到80---90%的湿度,这时气温较前期已经有了很大的升高,喷水一定要注意细节的掌控,一般早上10点前,下午4点后喷水,喷水一定要喷向空中,不可直接喷到菇体上,温度高于18度时不宜喷水,喷水时加入益富源菌菇生态宝,有利于羊肚菌的生长。羊肚菌的种植主要灌水最重要的有两次,第一次是下种的时候,一定把水给足,第二次在出菇后,出后灌水前,每亩先喷洒5-10公斤的菌菇生态宝,然后灌水。出菇期间浇水不宜过多,尽量少浇水。只要土壤表面没干白就可以不用浇水。其次是虫害的管理,出菇期间主要的虫害是蛞蝓,蛞蝓数量的增加对羊肚菌的破坏是致命的,所以蛞蝓建议人工的去捕捉。规模较大选择用药。
羊肚菌的采收原则为菌冒褶皱完全或者将要完全 打开为准,头批菇菌冒大概 5cm~7cm 即可采收。意思是每次采收只要菌冒5cm 以上都需要采收,切不可贪大。羊肚菌在成熟后菌肉变薄,个头变大,但是重量不会增加,切不可贪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羊肚菌味道鲜美,口感柔嫩,营养丰富,近些年来羊肚菌作为一种重要的出口食用菌,远销欧美,市场前景广阔。
羊肚菌又叫羊蘑、羊肚菜,由于它的菌盖表面凹凸不平,形状与羊肚相似,所以被称为羊肚菌。目前我国已发现的羊肚菌有20多种,其中常见的有梯棱羊肚菌、尖顶羊肚菌、粗柄羊肚菌、黑脉羊肚菌等,每一种羊肚菌都可以食用,是珍贵的食药两用真菌。
野生羊肚菌在我国的分布很广,西南、西北、华北、东北等地除了气温过高,气候干燥的地区以外,其它地区都能生长。羊肚菌的生长与气候和环境有关,温度和湿度是羊肚菌生长的两个重要条件。由于羊肚菌属于低温高湿型真菌,所以在我国低温潮湿的西南地区最适宜羊肚菌的生长,具体来说四川省和云南省是野生羊肚菌的高产地区,每年的产量约占全国产量的50%。
羊肚菌子实体通常在春天萌发,由于各地的气候环境不一样,萌发的时间也存在差异,萌发时间一盘在三到六月,一般气温较高的地区萌发的早,气温低的地区萌发的相对晚一些,部分高寒地区者会延迟到七月。子实体出土后7—10就能发育成熟,这时就可进行采收。
由于羊肚菌营养丰富,市面价格较高,国内外市场需求量大,所以人工栽培羊肚菌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人工栽培羊肚菌的土壤要求肥沃,透气性好,并且易于保湿。为避免羊肚菌受涝害而造成损失,要采用畦作的方式进行栽培。先用松土机把耕地进行翻松,翻松深度在20厘米以上,翻松后画线确定畦面宽度和畦沟宽度,然后用挖沟机挖畦沟。一般畦面宽100厘米,畦沟宽30厘米,把羊肚菌栽培在畦面上,畦沟作为排水沟可起到防涝的作用。一个畦面挖两道种植沟,种植沟与种植沟之间的距离是50厘米,沟深6—10厘米,沟宽20厘米左右。
挖好沟下一步就是往种植沟内铺培养料,培养料要求铺的均匀,铺好的培养料厚度为2—3厘米。培养料是羊肚菌生长的重要营养来源,培养料制作方法是用杨树、栎树、果树等树的木屑用水浇湿后在进行高温灭菌制作而成,其中含有大量的碳元素、氮元素和微量元素,这些物质有助于羊肚菌菌丝、菌核以及子实体的生长。
菌种需要在相关单位购买,由于购买回来的菌种是瓶装的,而我们需要把菌种撒在培养料上,所以在撒播菌种之前用竹片把菌种钩出来放在塑料盆里搅拌均匀,以便播撒菌种。
优质菌种的标准是,菌种瓶的瓶壁有少量的黄色异核菌核,菌丝分布均匀,菌丝为淡黄色。
羊肚菌播种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10月至12月,菌丝在3摄氏度到25摄氏度内均能生长,最适宜温度为15至18摄氏度,低于3摄氏度或者高于25摄氏度菌丝生长停止或者死亡。菌种的播种量为每亩200千克,播种时要均匀准确地把菌种撒在培养料上,播完菌种后就可以覆土了,覆土厚度为3—5厘米,覆土结束后即可浇水。菌丝要求在湿润的环境中生长,土壤相对含水量控制在50%—70%。
羊肚菌菌丝的生长要避光保湿,而子实体的生长要弱光保湿,光线过强或者湿度不够都不利于菌丝和子实体的生长,所以必须搭建人工遮阳棚,遮阳棚分为平棚和拱棚。
平棚的建造:
平棚的棚顶平整,棚内面积大,搭建平棚需要用钻孔机钻孔,每隔3—5米钻一个孔,孔深0.5米,钻完孔后插上长为2.5米的竹竿,竹竿露出地面2米左右,插好竹竿要求整齐,尽量撗纵都在一条直线上。
为了固定住竹竿,使平棚更稳固,还要用锤子把竹竿底部的土夯实,每个竹竿的顶端都有相互垂直的小孔,用托膜线把撗纵的竹竿连接成一个整体,这样撗纵相联的棚架就形成了,接下来就是铺遮阳网了,使用遮光率为75%的遮阳网。铺遮阳网必须充分展开,操作时一定要把遮阳网拉展、拉直,用塑料扎带把遮阳网固定在托膜线上。拉的时候要注意控制力度,用力过大容易拉坏遮阳网。
羊肚菌的生长除了对光线有要求以外,土壤的湿度也是必不可少的,羊肚菌喜欢湿润的土壤环境,菌丝体在土壤相对含水量为50%—70%的土壤环境下均能生长。土壤相对含水量超过70%菌丝停止生长,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50%菌丝体生长放缓,最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60%—65%。
上一篇:这个图是啥意思?求解?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