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资治通鉴》告诫了世人怎样的人生哲学?
资治通鉴,的人,自己的《资治通鉴》告诫了世人怎样的人生哲学?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其实,也许说是启发和警示更贴切一些。《资治通鉴》记载了大量影响朝代兴衰更替、王侯将相成败得失的历史事件,虽然说是为了统治阶层提供参考和鉴戒,但人性是相通的,对普通老百姓来说,也有实实在在的启发和警示意义。
历代研究《资治通鉴》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很多政治家、军事家都从中受益,他们体会的深度是很多学者、专家不能相比的,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有阅历,有实实在在的亲身体验。作为普通百姓,个人阅读《资治通鉴》,觉得有以下几点印象深刻。
一是能成功和成事的人一定切忌轻浮、狂躁。《资治通鉴》记载里有很多个人资质不错,成功的条件优越,但是最后由于当事者轻狂浮躁,屡屡犯错,最后功败垂成,有的甚至一败涂地的。
二是能成功成事的人一定要慎始慎终,切忌有始无终。《诗经》里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就是说很多事大都有一个良好的开头,但很少有人能够善始善终的。《资治通鉴》里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往往是一个皇帝处于危难时期时励精图治,一旦形势稳定就开始尽情享乐,最终丢了江山社稷。五代十国时期这样的例子尤多。
三是做大事者一定要诚信。做小事也要诚信,做大事则尤甚。失去了诚信,不论国与国,还是人与人,最终都会陷入孤立,难以成事。《资治通鉴》里记载了很多类似的正反事例,司马光自己也屡屡站出来评论。
四是人不可作恶太甚。哪怕贵为国君皇帝,一旦肆无忌惮地做坏事,结局都很惨。特别是南北朝、五代十国时期,一些乱世昏君没有底线地做坏事,最后都被朝臣和百姓所抛弃和惩罚。
五是人在其位要谋其政,要踏实做事。在读《资治通鉴》时,总感觉司马光对“文学家”从政不太感冒。特别印象深刻的事例是对南唐“著名文学家”、宰相冯延己(写词著名的)一直颇有微词 ,认为冯轻浮误国,是南唐败落的罪人。笔者曾怀着好奇遍观《资治通鉴》里对那些在文学史中被描绘成“有远大政治抱负”的有名的诗人,文学家,却很少能够如愿找到预期的与他们的名望相配的政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伏羲女娲有靠谱的答,伏牺考察制八卦六画,就把社会各阶层责任心重量都划分了最初画三+二两重,传位黄龙氏時讲皇位一两重,但肩挑三十二两,做官是以民为本,做官不是当民老爷,舞钢古遗遗存老爷庙由此得名,美国没有《资治通鉴》是怎样建国二百年,一个国家治理靠文明制度和执行及维护力度,正确部分延续,不适应部分删去或修改,顾名思义组词叫政策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鸿篇巨著啊!司马光在成书不到二年之际,就撒手人寰,积劳而逝!我只记得该篇巨著里提到的战国时代李悝的“识人五法”,即: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窘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这五种识别方法,对我们现在仍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可以教会我们怎么识人,自己也应该如何去做。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句话《资治通鉴》这部合编巨著,囊括了中华上下五千年史书的精华,当然也涵盖了中华古典哲学的所有哲学思想。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部优秀的作品它带给每个人的感受是不同的,经典文学之所以能够传承不断,最重要的原因便是他的供养是根据个人的成长经历而给予相应的补充,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接受的教育不同所形成的性格不同,对于事物的看法也就不同,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个人对生活的感悟也不相同,资治通鉴这样的经典文学每个人都可以从其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决定了自己所得到的感悟是不同的,因此阅读这样的书籍大家虽然看到的内容是相同的,但是看事情的角度却是不同的,自己所得到的东西也是不相同的,因此在这样的书籍中是没有固定答案的,自己想要解答自己心中的疑惑只能通过亲自去阅读,然后加以理解书中的内容,最终形成自己的见解,这也是书籍能够带给大众最好的乐趣和最大的魅力所在。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