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资治通鉴》告诫了世人怎样的人生哲学?
资治通鉴,的人,自己的《资治通鉴》告诫了世人怎样的人生哲学?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17.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资治通鉴•唐纪》听人说的不如亲身经历,亲耳听到不如亲眼见到。
18.明主用人也,使能者不敢遗其力,而不能者不得处其任。--《资治通鉴•魏纪》贤明的君主在用人时,能使有才的人竭尽全力,而不让不学无术的人白白占着位子。
19.没齿而无怨言,圣人以为难。--《资治通鉴•魏纪》 一辈子连句怨恨的话都不说,这恐怕连圣人也难以做到。
20.怒者常情,笑者不可测也。--《资治通鉴•唐纪》发怒是人之常情,但不发怒而常把笑容挂在脸上的人,这种人是最难让人猜测的。
21.面从后言,古人所诫。--《资治通鉴•魏纪》古人最忌讳的是,表面服从而背后反对。
22.明者,销祸于未萌。--《资治通鉴•汉纪》聪明的人总能把祸患消灭在没有产生的时候。
23.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资治通鉴•周纪》家道贫困的时候就希望有个能持家的好妻子,国家大乱的时候就希望有个治国有方的好宰相。
24.短于从善,故至于败。--《资治通鉴•汉纪》不肯向善者学习,这便是失败的原因了。
25.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资治通鉴•周纪》才能是德行的资本,德行是才能的统帅。
26.币厚言甘,古人所畏也。--《资治通鉴•晋纪》送来的礼物很多,说的话又非常入耳,这是古人最警惕的事。
27.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己,暗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资治通鉴•周纪》不辨别事情的是非对错只是喜欢别人赞扬自己,没有比这更糊涂的了;不思量道理在哪边而一味地奉承讨好,没有比这更让人讨厌的了。
28.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唐纪》多方面听取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单听信某方面话,就会愚昧不明。
29.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资治通鉴·唐纪》大丈夫答应别人一句话,即使许以千金也不会改变。
30.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补其所短,则其长者不功而遂。--《资治通鉴·汉纪》做事把重点和精力放在难点上,只要把难点解决了,简单的自然也就解决了;做人要取长补短,只要把自己的短板解决好了,自己的长处自然也就会得到加强。
欢迎大家关注【说文解句】
说古今中外名文,解名言谚语警句。说文解句,句透百味人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资治通鉴》总结历代王朝兴衰规律与教训的同时,讲述治国之道,分析了历史人物的品德善恶、管理政策得失。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司马光《资治通鉴》是他一生为人类留下的万世警示精典,汇聚中国历史智慧星,前车之鉴,后人之路!
《资治通鉴》是政治丛书中的古老精典!司马光幼年聪明个人,思想脱凡,视觉影响历史发展的晶体,著册立卷,以利后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做人做事,帝王治理天下,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这句话我觉得能概括这本书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读书明理,观史明哲。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养成较高的眼界与自身修养。具体的还得结合实际。
有人没读多少书,也能通情达理,也颇懂哲学,正应了那句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朝读罢头飞雪!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司马光期待人类(统治精英)能够从这套书的历史记载和总结中吸取经验教训,可惜想法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无论是宋朝,乃至后面一千多年,治乱循环,仍然没有任何好转。
司马光期待每个人都能够走光明的君子正道,德行重要于才干。邪恶或许可以一时得逞,但终归不能长久。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兴替史,成败史,悲欢史,忠奸史,贪廉史。当朝集团欲已私心众者终换代。。。微腐不觉其心痛。万里长城,蚁攻不觉其身动。待知时,己倒十之七八;后主无奈,跪地袒胸写悲词。。渐败难察其魂衰。千秋黄河,斗泥难察其水污。惊晓日,势成浊浪乱涛;崇祯含羞,披发掩面去上吊!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