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怎么理解?
万物,天地,老子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怎么理解?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怎么理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感谢邀请。
这是个太难回答的问题。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老子》第五章。对这句话,自古以来,解释者无数,大概谁也难证明自己说的最准确。
这一章的全文是——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首先,“仁”的含义是什么? 自古最通行的解释,“仁”为“仁爱”,所谓“仁者爱人”。但这是儒家对“仁”的理解。道与儒,毕竟还有区别。
近代有学者解释,“仁”为“人”也。也有不少人不赞成,说老子那时候还没有这样的认识。
不妨先按通行的解释理解。
那么,“天地不仁”,就有了至少三种解释——
第一,否定句,天地很不仁爱,或者干脆是仁爱的反面。
第二,反问句,天地如果不仁爱。
第三, 排除句,天地无所谓仁爱。
自古以来,主张第三种者为多。因为古人多用这样的句式,直到唐宋依然如此。比如,魏徵奉敕所作的《九成宫醴泉铭》说:“大道无名,上德不德”,不是说圣上不具备该有的道德,而是说,至上的道德,反而不表现为具体的道德。
“刍狗”,自古以来也主要有两种解释——
一是说指草和狗两种东西。
另一是说,是指祭祀所用草扎的狗。
多数认为是第二种。前一种很难说通了——为什么是草和狗这两种东西?相互不搭界。
按照前半句的三种理解,与后半句联系起来,也就有了三种解释——
一,天地是没有仁爱之心的,把万物都看作是草扎的狗。
二,天地怎么可能不讲仁爱,把万物都看作草扎的狗呢?
三,天地无所谓仁爱,不会把万物看作是祭祀时有用祭祀完无用的草狗。
上古之时,比如商周,曾用活狗作为祭品,后改为用草绑扎,称为“刍狗”。确是祭祀时有用祭祀完无用。
第三种解释,被多数人所接受。
需要说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出土的郭店楚简中,有《老子》的内容。里面,并无“天地不仁,万物为刍狗”这句话话;也没有最后的“多言数穷,不如手中”这句话。
另外,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出土的银雀山竹简和马王堆帛书,均有《老子》一书,但编排上,非《道德经》,而为《德道经》。这皆为汉文帝二十年(公元168年)以前的版本。可见,现在通行的《老子》,当为汉武帝之后的版本,那个时候到魏晋时期,编辑先秦史籍很多,托伪修篡也不少。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以及“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很可能是批语,但就像脂砚斋批红楼梦一样,有不少后来竟成为了正文。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巜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字面意思是说,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
这句话所内涵的意思是:天地看待万物就像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万物特别不好的想法。也就是说:天地对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顺其自然发展。不管万物变成什么样子,那是万物自己的行为(包括运气),与天地无关,天还是做好自己天的职责,地还是守好自己地的职责,这是天地的自然规律。
引申到人类社会来说:有人富贵腾达,有人低贱卑微;有人聪明绝顶,有人愚不可及;有人四肢健全,有人天生残疾。天地本无爱憎,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在社会中充当着不同的角色。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道德经》是春秋战国时期老子的代表作品,也是最为我们熟知的体现道家世界观和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名著之一。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对老子作《道德经》记载: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
在尹喜的恳求下,老子结合在当时衰微的周王朝战乱不断的社会大环境下、民不聊生的生活体验,以及自身心中的理想社会和未能得偿所愿的政治抱负,慨然写下五千言而去。
作为道家的经典巨著,虽然全文不过寥寥数千字,即便是在当时文章语言普遍精炼概要的春秋时期也并不多见,但是历朝历代的学者却对之研究了上千年。老子的学说看似粗浅,行文语言远没有道家另一代表人物——庄子那般晦涩,可是由于他的思想太高、太深,且富于浓郁的乌托邦主义色彩,因而有着很多的争议和见解。
笔者在这里仅展示个人薄见,如有谬误,敬请指正。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五章,原文是这样的: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籥(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首先必须弄清楚“仁”的意思。
仁者,从人从二,“从人”容易理解,也就是与人类活动相关。“从二”,其一是表示数量,仁的体现是相互的,是基于另外的对象而具象出来的,个体的独立行为不能说仁;汉字“二”分为上下两横,代表天地,“三”则表示天地人三才。“仁”要求人们在道德修行的过程中化去人的私欲和贪念,存天地心,行良善、忠厚之事,自然就会培养出博爱宽仁的品行。
在长达千百年的封建时期里,中国社会素以儒家思想作为主流的文化导向,时至今天仍然对我们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产生着极大的影响。而儒家思想的核心便是一个“仁”字,据《论语·颜渊》载: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上一篇:《中国书法大字典》上的字为什么有的字大有的字小,有的字是白色有的是黑色?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