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果范进不中举人,他还会疯吗?
科举,进士,殿试如果范进不中举人,他还会疯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即便举人不再往上考,在当时的制度下,朝廷也会发福利。因此,考上举人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是相当重要而荣耀的事情。《儒林外史》里范进中举后高兴的发了疯,由此可见一斑。
四、范进中举了为什么还会疯?
从理论上讲,范进中不举人后应有三种结局:一是疯掉;二是傻了;三是回归正常。但是,联系范进所处的时代及他个人的心态来看,第三个选项是不可能的。所以说,范进中举后的结局只有疯掉(这也是《儒林外史》的结局)或傻了(像鲁迅《孔乙己》的结局一样),别无选择。为什么这么说呢?理由如次:
“学而优则仕”规定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科举”则是横在他们面前的一条鸿沟。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在“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时代,中举带来的天壤之别的变化着实令人羡慕和神往。范进正是封建时代千千万万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科举制度的殉道者。他大半生穷困潦倒,54岁才考进秀才。他中举之前,穷得揭不开锅,邻里没有一个借米周济他。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视,岳父可以任意辱骂他。作者这样写范进中举前的生活状态:“这十几年,不知猪油也曾吃过两三回”,“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几句话写尽了范进家境的贫寒;而胡屠户对他的轻侮中更凸现他社会地位低下。在这种情形下,他仍偷偷赴试,更表现出他对功名的疯狂追求。
范进中举后,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几十年来的贫困、屈辱一旦过去,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旦出现,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一旦改变就使他喜极而疯。作者分4层展示范进因喜而疯的过程:第一层写昏厥;第二层写疯跑;第三层写跌倒;第四层写疯走赶集。写尽范进的疯态。中举之后,范进地位马上提升,这从周围众邻居的称呼“范老爷”、胡屠户的言行、张静斋上门几件事都可看出。而张静斋送钱送房子,可见范进经济状况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更预示他从此将走上富贵之路。他对胡屠户的称呼由“岳父”转为“老爹”,可见他性格中有虚伪的一面。从中举之后看,范进已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新贵,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功名富贵,但他也马上表现出虚伪、世故的性格,对胡屠户态度变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这就表现他已被科举制度所腐蚀,所同化。作者生动地刻画了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科举制度的殉道者典型形象。范进将自己20到54岁的青春都押在了科举这座“独木桥”上!一旦中举,35年的折磨摧残,35年的忍辱偷生,35年的辛酸都在“疯”中爆发出来。
另外,假如范进没有中举,那依然被胡屠户天天唾骂,他的母亲最终是会被饿死的,除了左邻右舍,更没有人会知道有叫范进这个人物。可以想见,范进仍然会成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总之,无论如何范进也逃不过“非疯即傻”的悲剧结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如果,如果,如果,哪里来这么多的如果?从哲学的角度研究问题,如果一个命题的题设是错误的,那么它的任何结论都是正确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会,会在失志中疯了,而不会觉醒。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样疯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范进如果没有中举,我认为他不会疯。
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一心想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同事也把之前的丢的脸再找回来,科举考试已经成为心里的执念,即使不中他也会一直考下去,直到自己金榜题名为止。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也是一位痴心科举考试的儒生,最后高中却喜极而泣,去世了。鲁迅陛下的孔乙己就是这样的人即使科举制度被废除也盼望有朝一日,能恢复科举自己好金榜题名,功成名就。
如果范进没有考中,他会一直考下去,直到生命结束那一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范进中举,是说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害人之说!但,我们必须一分为二的看待中国的科举制度,一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底层人民进身之阶的唯一途径!与当下高考制度异曲同工!当下的高考制度也是寒门之子的一个进身之阶的重要途径!
上一篇:孩子说话有些结巴怎么解决?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