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古代科举制对维护封建帝王统治有什么作用和深远影响?
科举,制度,士族古代科举制对维护封建帝王统治有什么作用和深远影响?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科举制有何历史价值?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没有开创科举之前封建王朝的官员基本是被士族所垄断,汉朝著名的月旦评则是一种推荐机制,穷苦家的孩子根本就没有机会登台展示自己的才华,科举制作相当于古代的高考在某种程度上对所有读书人都开放了一个可以为官的机会。 科举制度从隋朝开始到最后清朝灭亡,期间经历了一千多年选举了无数的文臣入朝为官,有的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有的一生碌碌无为在一个官位上干了一辈子,还有的贪赃枉法掉了脑袋,官场如人生穷富善恶皆有一面。
创造科举制度有一个重要的政治因素,天下读书人是稳定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一环,隋朝以前天下动乱多多少少都跟当地名门士族有所牵连,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家族在朝中占据核心地位,而这些士族之前又相互通婚形成一股庞大的势力,长期以往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危机到国家稳定。
科举开展之后直接打破了士族阶层的坚固统治地位,从此往后不断有那些寒门出身的子弟入朝为官,也能给国家带来新鲜的血液,不少名臣也出自科举制度,张居正、王阳明、于谦等,他们或可以拯救国家于危难关头,或可以励精图治改革社会发展,更甚者为圣人广开民智,这些人都是通过科举选拔而出。
就目前现代社会来说贫富差距过大,优势资源集中在少数人手里,高考成了穷苦孩子改变命运的机会,虽然不是百分百能改变,至少提供了一个相对于公平的平台,科举也是一样让天下读书人有了一个毕生的追求希望,于国于民都是一件大好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科举制产生隋唐时期,以后历朝逐渐完善。在1300多年的实践中,其既有利又有弊。
利:
1.在隋唐以前,官员主要由世卿世禄制及其他选官取士制度(如汉代的察举和征辟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产生。这种制度选出的官吏,大多是士族子弟,对统治者的统治有一定的掣肘。也导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社会现象。科举制的产生打破了士族豪强对政治权利的垄断,为官场注入了新鲜血液。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的良性发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取士的公平,给了才学之士一个施展抱负的机会。
2,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儒家学术的长期发展奠定了一个小小的基础。此后历代统治者皆把儒学思想做为统治社会的主导思想。而儒学思想与专制制度再结合科举制成为了统治思想的一把利器。众人皆以学而优则仕为目标,形成了一种惜时勉学,自觉求学的风气。维护了封建社会的长期稳定。
弊:
1.科举制的公平性是相对而言的,统治者采取各种手段防止营私舞弊,最大程度保持细节,形式上的公平。事实上当权者利用已有权力,提拔亲信,培植党羽。如:通过运作考中,即为某大人的门生。导致了政治,吏治腐败。
2.科举制对考试者的身份有一定的限制,如从事 “隶,卒,娼,优”等 行业的从业人员及其子弟俱不能参加。
3.科举所考科目仅限于儒家经义,明清时期更以 “八股文”做为考试格式。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子思想的发展。也导致其他学术无人问津,即使有新的想法也不得不屈服于现有的模式,对学术文化产生了消极影响。
存在即合理,科举制度在封建专制时期有其一定的进步意义,也有其局限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十年寒窗苦读日,今朝金榜题名时\"。科举的实施给予许多穷苦人家孩子够提升富裕空间,展现才能的舞台。科举推行的含义极为重要。足够一些有抱负的人积极参与。国家的运行需要人才。古代时期,初期文官都是世族传承下来,导致不知道如何判断能力。举行科举,能够有效维护国家。
科举制度实施年份与制度
古代科举考试相对于现代高考一样,同样需要刻苦学习。同等文科要死记硬背,书法也要凸出。
科举是我国古老考试方法,主要通过测试各综合能力判断选拔官职。选用优秀人才。
科举成立于隋朝时期,公元621年开始实行,一直沿用至光绪卅一年(1905年)最后一科进士考试停止。已存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文化。科举成熟前,汉朝采用察举制与征辟制,察举制是由各地方官级推荐德才兼备人才,州推荐称之为秀才,郡推荐称为孝廉。但秦以前,都是采用\"世卿世禄\"制度,权贵无伦优劣,都可以为在朝做官。
三国时期(公元220年-公元280年),魏文帝时由陈群创立九品中正,由朝廷官员特定,按出身及品德考核民间人才,此措施主要改革察举。从最初由地方官考核即可,改后由地方官升为朝廷官负责。
但到了晋未时期(公元420年)由于各世族势力渐渐庞大起来。影响一些官员对中正考核人才。慢慢被限制此科举推行。仅限同等出身考核。造成当时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科举制度推行,扩建教育基础
科举制度出现,实现了有才之人,平苦家庭需求。在教育学方面得到良好基础。科举的发展,抹掉一些世传沿用现象。分清优劣,不管低微,只要有才能都可从官。
唐朝,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还分别殿试,开扩州试,省试。殿试主要是皇帝负责面试。
唐太宗上位后,很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在初期,大规模扩充学院,扩展学舍,增加学员的积极。
“宋朝”重文轻武的时代,所以在当时把科举看得很重视也很严格,其中进士最受重视,踏入进士往往都为将相,看的出科举严格的要求。
所以综合以上来讲,科举实行,影响各类才能的淡出。从民间采用优质的素材。也起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能起到民众努力刻苦学习的积极性,改革了\"世卿世禄\"的沿用性。在民间提取优越的人才。后续的文化发展、军事管理、君主统治。有效号召天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