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果范进不中举人,他还会疯吗?
科举,进士,殿试如果范进不中举人,他还会疯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如果范进不中举人,他还会疯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中举自然不会疯,不过应该是懦弱地活一辈子吧!
范进
范进,出自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是书中一个很有特色的人物。范进生于白庙村的贫穷家庭。
范进中举前
范进饱尝了科举制度迫害下落第文人的辛酸苦楚。50多岁仅是个童生,家中穷苦不堪,12月的天气还穿着单衣服,“冻得直发抖”。范进在几十年应试不中的情况下,由于主试官周进的抬举,应试及第,他喜不自胜出现了癫狂状态。(长期的被人蔑视侮辱,二十多次落第的经历把他弄得十分脆弱,无论是巨大的欢乐或悲哀都已经承受不住了。)
范进中举后
他的岳丈胡屠户由从前的对他不屑一顾变为阿谀奉承;同县的“名流”也纷纷巴结。正好体现了范进“一朝得志,语无伦次”的悲剧性格和各名流趋炎附势的嘴脸。
如果不曾中举,那么范进的生活依然如此:软弱卑微,渴求功名利禄,情感脆弱的可怜书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从吴敬梓写的《范进中举》的文中来看,秀才“范进”可能患有间歇性精神障碍症,也可能有先天性遗传癫痫病。这两种精神意识病,经不住外界大喜大悲的刺激,一旦犯病,是瞬间激发,犯的快好的也快。
题问范进若不中举会不会犯病?从常规角度推测,范进在生活中的其它场合一旦悲喜过度也会瞬间精神失常的,只不过在某种隐蔽场合,外人不知晓罢了。我们的生活中的周边人,有许多青年男女结婚后离异,其个中原因是患有某种先天性病疾,结婚后瞒不住了,被对方发现遭到抗议。
在《范进中举》的文章中,作者构思范进因大喜过度而精神失常,用来讽刺古代科举制度的某种不公平,象范进已娶妻生子,年愈不惑还在科场上竟争,更显示出一个穷酸书生对功名利禄的渴盼。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的回答标题是:《从科举制度的弊端看范进中举悲惨结局的必然性》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科举制度的由来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隋朝是起源,唐朝逐步完备,宋朝进行改革,明朝达到鼎盛,清代时期科举制度消亡。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
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
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上一篇:孩子说话有些结巴怎么解决?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