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父母们教育孩子时,孩子真的需要“挫折教育”吗?
孩子,挫折,父母父母们教育孩子时,孩子真的需要“挫折教育”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吐槽之后的正经回答。
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挫折,才能知道什么抗挫折能力。
什么是挫折?
挫折不是失败,一天书不看,结果考试倒数第一,这不是挫折,这是理所应当,这是活该如此。
挫折的核心事物的发展不符合预期,常见的表现有三种:
意外,苦学了三年,结果高考碰到交通事故没进去考场;
不公平,精心准备公务员考试,信心满满的遇到萝卜坑;
不如想象中出色,计划定的很好,事实上没走几步,说起来长篇大论,坐下来写不出几个字。
所以,对于意外、不公平、不如想象中出色,无论碰到多少回,都只能让人更加沮丧,不会提高抗挫折能力。
是否需要培养孩子抗挫折能力?
要区分两种家庭:
如果家庭环境实在很好,那么有必要进行挫折教育,让孩子从万事顺遂的环境中脱离直面不确定性;
如果家庭环境一般,完全没必要培养什么抗挫折能力,从读书到工作,挫折有的是,孩子需要的是爱和支持。
家庭环境一般,非要给孩子挫折,这不是教育,这是虐待儿童。
成年人如何提升抗挫折能力?
真正应该做的是提高对世界的认知。
所幸,挫折这件事基本伴随了人类发展的全部历史,有很多工具来解决这个问题,我随便举几个例子:
一、用物理学角度提高对世界的认知
从微观的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到宏观的普利高津耗散结构,都能让我们了解,我们所在的世界并不是机械宇宙,对世界过于精准的期待正是对世界本质不够了解的表现。
二、用经济学同角度提高对世界的认知
富兰克·奈特(Frank Hyneman Knight)告诉我们,要区分风险(主观概率)和不确定性(客观概率),风险是一种人们可知其概率分布的不确定,但是人们可以根据过去推测未来的可能性,可以分析、预测、对冲、保险。而不确定性则意味着人类的无知,因为不确定性表示着人们根本无法预知没有发生过的将来事件,它是全新的、惟一的、过去从来没有出现过的。
我们做决策信息是有限的,必然有我们没有考虑到的不确定性,这不是任何人责任。对于任何预期都要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不符合预期的事情出现了,我们也能坦然面对。
三、用佛学的角度提高对世界的认知
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追本溯源,导致痛苦的是人的情绪。事实上,情绪既是痛苦。无论如何,直接或间接的,一切情绪都升起于自私,也就是说,它们都与执著自我有关。接受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诸行无常),接受一切情绪皆苦(诸漏皆苦),接受一切事物皆无自性(诸法无我),挫折感就不存在了(涅槃寂静)。
佛学这块有点绕,有人想看的话评论留言,我再补上详细的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是必要的,但没必要有意识地给孩子创造挫折。
生活中我们可以很自然地给予孩子一定的抗挫折能力的锻炼,下面我通过自己生活中的两个小案例和大家分享:
1,小女在六七岁的时候,要玩天梯,锻炼臂力,但是因为个子矮,没有办法她自己够不着。有时候我会抱她去够,她可以玩,有的时候我不理她,任由她自己去跳着够,但够不着,她希望我报她够,但有的时候我会拒绝,鼓励她自己去想办法,于是看她从别处找来几块砖头垫脚去够,但很多时候她没办法够着,只能眼巴巴地看着高个子的姐姐和哥哥去玩,或者看别的小孩子由爸爸或者妈妈抱起来去玩。
每每这时,我会告诉她,她现在个子还不够高,等再长高些就可以自己够着了。我们可以去玩其它的器材,有时候我建议我们去另一个场地去玩天梯,因为那个地方的天梯她自己可以从两边上去。
2,小女自幼养成了很好的学习习惯,平时考试一般成绩很不错,但是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小学有一次数学课后练习六十个计算题,一下子出错了十一个,这是从没有过的事情,被数学老师批评了一顿,很不高兴,放学后数学老师还找了我,当着孩子的面,数学老师和我说了情况,说自己批评了她,了解情况后,我乐了,批评的没错,错了就要接受批评,很自然的事情。回家的路上,我没有再批评她,而是开玩笑说,跟谁没有挨过批评似的,当学生受批评是很正常的,如果老师不理你那你就完了,所以咱得准备好以后挨批评的机会可不少呢!那正说明老师喜欢关心咱们。我这么一说,孩子很快地也就不放在心上了。
3,闲暇之余,玩扑克牌,会让她有赢有输,有输有赢,这种输赢中让她逐渐地意识到什么事情都不可能一直都随自己的心意。
就是在生活中,对于孩子的心意也没有必要及时地全部地满足,还可以让她学会等待。
我们经常说的挫折教育,实际上就是孩子对待事物和处理情绪的一种习惯和态度,一种自我控制、排解能力,在平常的生活中就可以有意识地培养这种能力。不见得一定要创造一种挫折给孩子锻炼。
图片来自网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在网上看了很多关于17岁少年跳桥自杀事件的讨论,想起曾经和朋友一次闲聊,提到上学时被“叫家长”三个字支配的恐惧。
朋友说,他就曾因为成绩差,被叫过家长。
“当时我爸当着办公室所有老师的面,不停踹我,一边踹,一边让我发誓不给老师添麻烦,拖后腿。最后还是其他人实在看不下去,才拦下我爸。”
“后来呢?”“没有后来,打那以后,我再也没让自己有过被叫家长的经历。你知道吗,我爸一直都还觉得他是对的,一直觉得是他激发了我的潜力。”
我的这位朋友,成绩始终拔尖。如果不是听他亲口说出这件事,我想象不到他,也有考过倒数的经历。
但我知道的是,高二开始他就需要靠服用褪黑素来缓解失眠。一直到现在,大考之前他都一定失眠。除他之外,我身边很多朋友的挫折教育,大多出自家庭。
“一壶水不满半壶水晃荡。”
“你也不看看自己是什么德行。”
上一篇:怎么去看待亲朋好友之间的关系,真的是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情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