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书法大部分要写繁体字呢?
繁体字,书法,简体字为什么书法大部分要写繁体字呢?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那么为什么书法需要写繁体字呢?
原因一
书法是以书写汉字为根本特点的,汉字的演化是由繁到简的过程,简体字的使用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简体字的发明也不是空穴来风。其中借鉴古人草书写法发明了楷体的简体字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到195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成立。这算是一个官方的文字改革机构,在汉字简化历程中起到了法定性作用!
第一次由政府正式公布并成功得到贯彻实施的简体字方案和字表,是1956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并最终制定出了一个《简化字总表》。现在我们通用的是1986年重新发布的《简化字总表》。
而用毛笔写书法是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书法作品中书写繁体字也是一种艺术发展的惯性,相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书写汉字有着不同的意义,相对于政治、管理、教育等文化意识形态,书法文化也天生带着一种恒定性,由于这种恒定性故显现出文化上的相对滞后。
原因二
书法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文化,她的纯粹,她的抽象,她的意蕴丰富,她的发散性使得她能在众多姊妹艺术中脱颖而出!就是基于这种文化上的特殊魅力,中国书法的思想也好、书写内容也好、笔法也好、线条墨色以及布局结构章法等各种书法要素要求内涵越丰富越好,越禁得起品味琢磨越是高深也越受大家认可。因此,繁体字有着悠久的历史条件,具备这种功能,她的文化基因没有流失,故要写繁体字。
原因三
承上面说法,这里再进一步说明为什么繁体字文化基因没有丢失。因为简体字不过是在1935年以来由官方发起不断改革发展最后强制使用的,其历史还不足一百年,相对于两千年的繁体字来说,在积淀上明显单薄。更重要的是上世纪以来的汉字简化字改革有很多失败的案例,对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无遗是一次不大不小的灾难。比如鸡、难、杂、双、爱、学、习、亲等字,因此汉字书写大会也曾奚落这种失败说“亲不见,爱无心,魔还是魔,鬼还是鬼。”
原因四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同时也是一种高雅文化,在书写过程和欣赏过程中传递着快乐同时也传递着文化,那么评论欣赏之中便会将繁体与简体拿来做为评价和谈资。因此书写者集体有意识自觉使用繁体字,这样既彰显了文化的厚重又避免了被人指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为什么书法学习经常用繁体字?
在临古帖过程中,古帖中有大量的繁体字,如此,从中学到了很多的繁体字,同时繁体字形体丰富,伊始临摹,大家都有这样一个感觉,笔划少的简化字不是很好掌握结体按排,相反繁体字因为古人有示范,书写熟练后,自然有了加深印象,如此在平常习字或创作时,不自觉地用繁体字书写。经过一段时间,当自已笔法臻熟后,使用繁简皆能得心应手。
因而,繁体字一般都是从古帖中学来的,也有从其它书籍得来。那么在创作作品过程中,一般习惯运用繁体字,但有一条俗成的说法,作品内不应繁简同时出现,对这一条诫律,我认为不应该,应顺乎习惯之自然,只要笔法到位,依然是不失精美之作,古人有时也运用简化字,其实现在的简字,是古代草化字,由此而来,是有联系的,但也有个别字不能表达出真正的含义,很多一字多用,如“几”古人做为茶几而单用,其它用“幾”,诸如此类情形很多,但随着简化字普及,已经都熟知,亦乃如此了。
但对于艺术作品来说,有失其味道,理应是渐渐适应的一个过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没有细想过毛笔字简繁体的问题。我是简繁并用,写到那儿,自然迸出,简繁随意。有重复字,变繁化简,以示生动。
現在考量:留传下来的法帖,大多是过去的先生们写的,那时没简体,只能繁。我们以法帖为范本,跟着写,成了习惯。若改作简体,怕失规范,忍了。
实际上简化方案中有一部分简化字,是把先生们的草书、行书直接搬过来的。比如学字、书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其实“大多数人不认识繁体字,书法还要写\"也不是\"清规戒律\"式的。
现人写书法多以唐诗宋词为主,为章彰\"古韵味\",我以为还是写繁字较有欣赏性。如写现代内容,不一定用么繁体字,因能体现现代气息。
其实我以为繁简字对于书法而言无关大局,根据各人爱好只要能书写好的作品繁简都一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书法写繁体字是对书法的一种传承,并且笔画多能够让字显得形态饱满,更能够把握字的重心平衡,让字更有艺术性和观赏性,当然了你得有书法的功底,无书法基础即使再繁也不会搏得眼球。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