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说小孩子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你认为这说法正确吗?
孩子,三岁,七岁为什么说小孩子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你认为这说法正确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为什么说小孩子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你认为这说法正确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个说法,我认为应该比较正确,小孩子家庭环境和教育很重要,幼小时期应该培养和教育好孩子品德行为,养成好习惯和性格。等孩子七岁以后基本已经定型,很难改变习惯和性格。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
一、从生理的角度看有道理。3岁是儿童生理和心理发育迅速期,性格在3岁之前基本定型,以后变化不大;智商3岁前完成大部;学习3岁前是最为敏感期学习效果事半功倍;7岁个性开始形成,7岁以后就难以重塑了。所以说,“3岁看大,7岁看老”很有道理。
二、从发展的角度看不够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的,当然也包括人。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很多,比如家庭影响,比如社会环境,比如教育的方式方法等。因此说,3岁不一定都能够看大,7岁也不一定都能够看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开始我是不信的。我一直相信教育、后天环境的力量。
我觉得一个孩子,出生的时候是一张白纸,那么他将来是什么样子,就是后天教育的结果。
这种想法,在我大学读完,学习了多年教育心理学等等知识,当了老师之后,依然这么认为。
真正让我改变想法的,是我自己有了孩子之后。
因为自己有了孩子,便对同龄的孩子观察更多,也对学校的孩子看得更仔细。我观察他们的智力,行为,性格各个方面。虽然没有教育测量机构的精确数值来衡量,但是,基本上验证“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结论。
三岁看大,更多的是指这个孩子的气质性格。
一个活泼的孩子还是一个内向的孩子,这个时候就能看出来了。
他是适应性强的孩子,放在哪里也不怕生,不喜欢哭泣,很容易笑,那成年之后也往往乐观开朗,说话流利,社交能力强。反之,易生病、怕生,说话少的孩子,成年之后,在生活中也是内向的,柔弱的。
而这些区别,很大程度上能决定这个孩子将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
七岁看老,更多的指智力。
一个刚上小学的孩子,表现出来的对新事物的好奇,以及掌握的快慢,基本上就能确定将来他的成绩。不论是语言表达,还是数理推算,这个时期,有兴趣的,或者表现出特长的,那么将来在学业上这些方面,就也比较轻松。而学得比较吃力的孩子,也不大可能通过辅导,走到学霸的行列中去。
这些观察后的结果,也得到了科学家的理论支持。
这一点其实挺让人沮丧的。就像一棵种子,如果是一棵苹果,你无论多么努力施肥浇水,也不会长成一棵桃树。可是,如果不仔细照料,招虫子死掉的可能性倒是比较大。
所以,好好养育孩子是必须的,但是不能拔苗助长,强迫压制天性。那样于事无补,还容易得不偿失。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国自古就有这样一句话:\"3岁看大,7岁看老\",它简单明了地概括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从3岁的孩子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这个孩子青少年时期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而从7岁的孩子身上,你能看到他中年以后的成就和功业。
3岁和7岁在古代虽然只是一个概数,但是却已被现代科技证明是非常有道理的。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曾做过对近千名儿童从出生一直到成年的追踪研究,结果表明:5岁前为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如果把17岁的智力水平看作100%,那么孩子在4岁前就已经获得了50%的智力,其余的30%是在4~7岁间获得的,剩余的20%则在7~17岁间获得。因此,孩子从出生到7岁这一段时期,对家长来说,是必须要密切关注和把握的。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是民间流传的一句古老的谚语,它概括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指从儿童三周岁时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长大后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从出生到三岁被称为婴儿期,是儿童生理发展、心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在这个阶段,父母的期望、行为和一些生活标准会被婴儿内化为自己的期望和规则系统。 三岁前是脑发育的关键时期,这时的儿童具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家长应该尽早开发孩子大脑潜能。还有更重要的是,家长在早教时一定要注意言传身教的作用,自己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而且父母和孩子之间是一种双向沟通的关系,父母要懂得尊重孩子的意见,多些耐心,更多去了解孩子。所以,身为家长,还是要把握好3岁黄金期,我们的孩子才会按照其本身的特点和潜能健康成长。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哪要看你对人了解心理学!一般人就看不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