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史记》中有火烧阿房宫的记载,而考古结果并无此事。该相信谁?
阿房宫,项羽,史记《史记》中有火烧阿房宫的记载,而考古结果并无此事。该相信谁?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当然以史记为准,考古没发现并不能说明确无其事,如果以后发现了呢,也未可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现在有资料显示,阿房宫可能并不存在,只是后世人们的一种演义传记(将秦王宫称作阿房宫)。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从科学的角度,肯定是相信考古证据。
没有考古证据的也并非否定,只是存疑。
找到否定书本记录的考古证据才能真正否定。
《阿房宫赋》只是一篇抒情的文章,有错误并不奇怪的。《史记》是史书,就要以考古印证。
如果我们只是抽取其中的故事去讲述某种世界观,就不必拘泥细节。
很多世界观与人生观都出自宗教经典,如果都要考古求证,就未免太无趣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国的考古学,开始得很晚,基本只有百年左右的历史。在此之前的历史,基本是口耳相传,或者文字记载。
这就造成一个问题,对于古代历史,尤其是比较早期的历史,我们缺乏第一手的研究资料。我们能够看到的,不过是古代史书中的记载。而古代史书,如果有错、漏、甚至故意的歪曲的话,我们都无从知道真相。
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史记》被称为信史,但其中有不少地方写到一些不可外传的细节——别误会,与色 情无关。我是指项羽临终与虞姬悲歌以别,带着下属全部丧生。既然当事人都死了,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司马迁是如何知道的?
文学史上学到《史记》,总会说一句“文学成就与艺术成就”。的确,《史记》具有文学性,当然不可能完全摒弃想象的成分。从这一点上来说,《史记》更接近历史小说,而不是小说。但是因为其他史料的缺乏,我们只能选择相信它。
后世的史书多为官方修订,受到政治思想的影响更多,可信性势必更弱。同时,由于格式越来越固定,文学性的损失更是惨不忍睹。
回到阿房宫上来。《史记》中记载了项羽火烧阿房宫,以后的人都采用了这个说法。杜牧的“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更成为千古名句。
但是据近几年的考古发现,有人认为,当初的阿房宫只是一个初级工程,远远没有完成,也没有经受过火焚的痕迹。
有人哗众取宠,叫嚷着要为项羽平反。有人固执己见,坚决不承认。其实考古尚未完成,我不认为目前出土的文物,能够对当年的事件,作出完整的反映。很简单的逻辑:你没有发现大规模火焚的痕迹,只能说明你还没有发现,并不能说明它就不存在。
火烧阿房宫的真相如何?我们需要更多的文件资料。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史记》中没有火烧阿房宫的记载,只说“烧秦宫室”,这个秦宫室不一定是阿房宫,是指秦廷宫室。项羽打进咸阳时,阿房宫还没完工呢。大史公不会把没经核实的事写进《史记》的。毕竟秦亡到太史公才一百来年。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史记》中并没有项羽火烧阿房宫的记载,仅有“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当然了不是说项羽没有烧城,屠城。而关于项羽火烧阿房宫的记载,可能来源于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其中“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让人误以为就是项羽烧的阿房宫。事实上,阿房宫由于建造规模实在是太大了,直到秦朝灭亡,阿房宫也没有竣工。仅有一尚未完工的附属建筑“阿城”以及数面高墙。汉,唐甚至于十六国时期也有阿城古迹,《十六国春秋》中曾记载苻坚以凤凰非梧桐不栖,种数千梧桐于阿城,以待慕容冲。
宋代有书《长安志》,其中有阿房一名阿城,西北东三面有墙,南面无墙的记载。而根据现在的考古发现,阿房宫确实没有竣工。所以当然没有火烧阿旁宫的事情,但项羽火烧咸阳那是绝对有的。
上一篇:李白“床前明月光”,而唐时并未出现供人睡觉的床。如何解释?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