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荀子说人性本恶,为何又说人人都能成为圣人?
荀子,礼义,圣人荀子说人性本恶,为何又说人人都能成为圣人?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荀子说人性本恶,为何又说人人都能成为圣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人性本恶,真能成佛吗?
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
人性本恶,这是人具有动物性。人从动物中来,具有动物的残暴性。后来人学会了直立行走,学会了使用石头当做武器,又学会了用火烤动物的头脑作为品尝的美味。
自从人学会思考,也就学会了使用阴谋诡计,学会了自相残杀,人类的恶开始甚于动物。
这种恶是基于动物的天性,是动物性的一面。但是人走向文明社会,有了社会性的时候,为什么依然是恶的?这就是人类比动物更“恶”的一面,因为动物仅仅因为“饥饿”而产生恶,而人类在解决了饥饿问题后又产生了“欲望”,这种欲望反应在衣食住行,金钱地位等诸多方面。因此,一种“恶”的因又产生了。
这人之恶如何消除?就要消除人性中的贪欲。这种贪欲在教育中可以缩小甚至消除,这种贪欲在物质的满足中可以不断消化。
因此荀子说,人人均可成佛。
孔子也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是说早上明白了人生的道理,晚上死去就可以无怨无悔了。此言不假,人活着是来明事理的,明白了人生的道理,就能放下所有心中的贪欲,恶念,妄想。消除了这些,人的内心就能向善,就能开满莲花。就如佛祖所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与荀子的人性本恶,但人人都可以成佛一脉相承。
人人如何成佛?这就要一心向善,戒除心中的“贪嗔痴慢疑”,向周围的人发散善的花,向周围的社会播种善的文明的种子,向周围的暴戾的,贪心的,阴暗的,一切恶的东西撒播莲花般的温馨,如此以来,岂不具有了佛性佛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要明确一点,荀子在“性恶论”中说人人都可以为“圣人”,这里是以“大禹”作为圣人之代表。
荀子说人性本恶,又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是因为荀子所谓的性之“恶”乃人生来就有的利己之本性。他之所以说人人都可以为圣人,主要是因为荀子认为人有后天学习社会道德规范的能力,等人学习“社会道德规范”到一定的程度以后,也能成为像大禹这样的圣人。
1、荀子“性恶论”中的“恶”与先天之“真”
我们先来看看荀子性恶论中的恶指的是什么,《荀子》一书中说: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矣。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矣。”
这段话的意思大致就是说,人一生下来就倾向于追“利”,还有嫉妒的倾向,而且还倾向于追逐耳目声色之欲等。正是因为人一出生就有好利,好嫉妒,好耳目声色之欲这类天性,所以才会出现争夺、欺骗、淫乱等情况。无论是追利、嫉妒也好,还是追求耳目声色之欲也罢,其反映的大抵就是人本性中的一个“利己”趋势。
因此,荀子把人生来就有的“利己本性”看成是人的“本性之恶”。
2、荀子“性恶论”中的“善”与人为之“伪”
我们再来看看荀子“性恶论”中的善是什么,《荀子》一书中说: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这句话是说,人利己本性之恶是不用学习的,是天生就有的,属于“真”。而有些东西是后天人去学会才能做到的,属于“伪”。这里的伪,是后天之人为而“伪”。
荀子又说: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也就是说,人的本性之恶因先天就有属“真”,而后天学习之“伪”则是有德行的前辈教授的“社会道德规范”一类的东西,也就是荀子所谓的“礼义”。因为“礼义”是后天学习的,而且学习了“礼义”以后,人会做出谦让一类的“善”之行为来。所以,荀子“性恶论”中的“善”指的是人们受到“礼义”教化后做出的那些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值得注意的是,荀子认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之善的行为是后天学习形成的,所以带有“伪”的特点,这里的“伪”与人利己之性的“天然之真”相对应。
3、为何荀子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大禹这样的圣人?因为人有习“善”之能力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荀子“性恶论”中的“恶”大抵指的是人“先天利己本性”,因为是先天的,所以荀子冠之以“真”;而荀子“性恶论”中的“善”大抵就是人有学习“礼义”的能力,继而能够在学习“礼义”以后做出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所以荀子之“善”为人后天人为学习的结果,所以荀子冠之以“伪”。
理解了荀子“性恶论”的“善”与“恶”,就好理解他为何会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大禹”这样的圣人了。
因为人向“善”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也就是说,人可以通过在后天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克服自己先天利己之恶,以至于人之后天所学的礼义道德积累到一定高度以后,就能成为大禹这样的圣人。
《荀子》一书中说:
“涂之人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者,人之所积也。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斫削而为工匠,积反货而为商贾,积礼义而为君子。”
荀子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因为常年学习耕种技术,最终会成为优秀的农夫;一个人常年学习砍削技术,最终会成为出色的工匠;而一个长期贩卖货物的人,在其持续学习经商技巧后,也会成为一名优异的商人。推而广之,即便是过路的行人,只要长期学习“礼义”,也能渐渐达到“大禹”这样的高度,成为“圣人”一般的存在。
总结:综上所述,荀子“性恶论”之“恶”属人利己本性中先天之恶,荀子“性恶论”之善,针对的是人在后天学习社会道德礼义以后表现出的“善”之行为。在荀子“性恶论”思想里面,人们在后天不断学习“礼义”的过程中会不断压抑自己的“利己”之恶。在“礼义”的指导下,人会有“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道德自觉,继而不会被自己的私心所奴役,做出一些不好的事情来。等到人学习“礼义”到“大禹”那般高度,获得“大禹”那般道德自觉的时候,人就可以成为大禹那般圣人了,这便是荀子所谓的“涂之人可以为禹”。
上一篇:好学生都是好学的学生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