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苏东坡:此心安处是吾乡。大家有何见解?
苏轼,心安,岭南苏东坡:此心安处是吾乡。大家有何见解?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苏轼之所以领悟得如此透彻,实则源于一位女子,她名唤柔奴,是个歌姬。在这首词中其实蕴含了一个故事,一段感人的生死相许。苏轼在序中为我们详细讲述了这个故事:
“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
友人王定国有一歌姬名唤柔奴,复姓宇文,京城人氏,长得眉清目秀,温婉动人,且善于应对复杂的人际交往。王定国遇赦北还后,苏轼问柔奴:“岭南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谁知聪颖的柔奴坦然答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言外之意是说,她是把岭南当成她的故乡了,故乡能不好吗?苏轼听后大为感慨,遂作此词。
这首词的大意也是围绕着这个事件来展开的:常常羡慕这世间如玉雕琢般风姿绰约的男子王定国,就连那上天也眷顾着他,赐予他这般柔美聪慧的佳人柔奴与之相伴。人人都称道那柔奴歌声婉转,笑容甜美,风起的日子,那歌声放佛雪片般飞过炎热的夏日,使世界变得清凉无比。
柔奴,你从那遥远而蛮荒的岭南归来,看起来却愈发年轻了,笑容不改,笑颜里似乎还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我且问你:“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你却坦然回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王定国之所以被贬,那还是拜他苏大学士所赐,一桩“乌台诗案“,被贬的不只是当事人苏轼,这其中还有他的好友王定国。苏轼被贬黄州,王定国就更惨了,直接被贬到岭南的宾州去了。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辞》
元代文学家元好问有一次赴并州赶考,途中得遇一位捕雁者,他告诉元好问,今天白天他捕获了一只雁,并将其杀死,而另一只脱网的雁却久久没有离去,在那天空中悲鸣不已,后来它竟自己撞地而死了。显然,这是一对感情至深的“夫妻雁”。元好问听后,感叹不已,遂写下了这首词。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生死相许。动物们都尚且如此,何况人乎?就在王定国被贬宾州之时,他的歌姬柔奴依然决定陪他一同前往,去那蛮荒之地与他为伴,可以说是至情至性。
其实苏轼也大可不必羡慕,因为苏轼也有一位爱妾,她有着柔奴一样的聪慧和坚贞,她就是那个说出“一肚子的不合时宜”的朝云姑娘。
据说有一次,苏轼退朝回家,饭后在庭院中散步,突然他想到了什么,于是笑指着自己的腹部问身边的侍妾:“你们有谁知道我这里面有些什么?”
一侍女答道:“您满腹都是文章啊!”
苏轼摇头,不以为然,问另一侍女,另一侍女答道:“我看满腹都是见识。”
苏轼依然摇着头,待问到朝云时,朝云微笑着说到:“学士是一肚皮的不合时宜。”
苏轼闻言,不禁捧腹大笑,赞叹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从此,苏轼便对朝云更加爱怜。
我们应感谢朝云,是她陪伴苏轼度过了人生中的大部分艰难,不离不弃,始终尽心照顾着苏轼,才成就了苏轼在文学上的非凡壮举。后来朝云在惠州病逝,苏轼为她题赠的挽联就是:
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红颜难求,知己难觅,求一红颜知己更是难上加难。朝云和柔奴可都算是红颜知己了,苏轼和王定国可真是三生有幸。曹雪芹说:“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诚然是也!
让我们回到这首词:
词以明洁流畅的语言,简练而又传神地刻画出了柔奴的形象:美貌与智慧并存,歌声婉转,面对困难安之若素。而王定国又是“人间琢玉郎”,风姿绰约、神采飞扬,可以说,此二人乃是天造地设的一对璧人。
词的上阙总写柔奴的外在之美,天生丽质、晶莹俊秀、清歌婉转;词的下阙通过写柔奴的北归,注重刻画其内在美。北宋时的岭南,原本是蛮荒之地,可柔奴却“越活越年轻了”,连那笑颜里似乎还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苏轼心存疑惑,便问她:“岭南的风土应该不好吧?”柔奴最终说出了答案——心安定的地方即是故乡。苏轼听后,赞叹不已。
是啊!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此心安处是吾乡,意思是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家乡,抒发的是一种随遇而安的乐观与旷达。
这句词出自苏轼的巜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原文如下: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涼。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微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
苏轼的好友王巩被贬到岭南荒僻之地,几年后归来。苏轼就问起南方的艰苦生活,随王巩一同到岭南生活的柔奴却笑答: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苏轼大为感动,作此词赞。
其实,与其说苏轼作此词赞柔奴,倒不如说是苏轼自我抒怀。我们不妨看看他的经历。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大文学家,在政治仕途上屡遭贬斥,但他并未消沉,反而走向旷达豪放。第一次被贬黄州,是他的诗词被指责为讥讽朝政之类的,他当时是大文豪,性格直率,那可能难免。但第二次被贬到惠州,就没有具体啥,纯属政治派别的打压。不过呢,他老人家反倒怡然自得。广东南方盛产荔枝,他又最爱甜食,所以当年杨貴妃在城墙上巴望的荔枝,苏轼却大饱口福,还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这样的佳句;第三次被贬儋州,也就是说海南岛,那时的海南岛,属最蛮荒之地,他都做好了死在海南的心理准备“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当作墓”,但就在那艰苦的环境里,他心态超然,以写作为乐。据统计,在儋州他创作了诗词140多首,散文100多篇,著《书传》一部,还对《易传》和《论语》进行了修订。在艰苦的岁月里居然写出了人生与文学的辉煌!
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是一种境界,一种处世观,善处穷通,随缘而安。可以说,苏轼的一生也完美诠释了这句人生的真谛。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