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苏东坡:此心安处是吾乡。大家有何见解?
苏轼,心安,岭南苏东坡:此心安处是吾乡。大家有何见解?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心理学家最后总结道:在幸福的生活中,“得到”更多;而在充满意义的生活中,“给予”更多。
我们人生要过得心安,我们就要学会给予。你若爱自己的价值,你就要给社会创造价值。
此心安于何处,安于奉献,安于知足常乐,安于不贪,安于有自知之明。
人赤裸裸而来,终将赤裸裸而去,什么也不能带走。
心安,就是看清生命的真相,然后勇敢活下去。
我们应该学习苏轼,旷达面对人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最近几天正在品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苏轼的多元面貌令人欣喜,旷达心胸令人敬佩,宦海沉浮令人怜惜,超脱境界令人仰望。
回顾苏轼的一生,可谓历经坎坷,可谓遭遇波折。寒窗苦读数十载,金榜题名天下知,乌台诗案险丧命,黄州之行苦中乐。太后恩宠重回朝,官场得志显才华,苏门学士人尽知,深谙谦退回杭州。一纸诏书归京师,风云迭起批评甚,朝中小人恨意深,一贬再贬度余生。
此心安处是吾乡
该句出自苏轼的《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王定国就是王巩,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而九死一生,王巩因此牵连而贬斥西南。贬斥之地,交通不便,环境艰苦,庆幸的是,苏轼在佛学中开悟,王巩在哲学中解脱。千山万水,挚友之间,互通书信,彼此慰藉。时隔经年,故友重聚,王巩派柔奴(寓娘)为苏轼斟酒,苏轼心存挂念,关切他们的所见所闻,柔奴豁达回道:“此心安处是吾乡”。由此观之,他们早已忘却了物质的贫苦,早已超脱了精神的旷达。不言而喻,柔奴不仅具有美丽迷人的外在容貌,更有坚强隐忍的内在品格。
反观当今社会,人们因为迷失方向而引发的焦虑难安,因为举棋不定而导致的左右徘徊,因为空虚寂寞而浪费的宝贵时光,多么的令人痛心!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如何改进呢?翻看古籍,从先贤哲人的智慧中寻找答案;丰富阅历,从日常生活的累积中领悟真理;培养兴趣,从五花八门的领域中锁定目标;笃定专一,从点滴小事中获得力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破题:“此心安处是吾乡”是柔奴(别称寓娘)对苏轼“试问岭南应不好”一问地回答,吐露安之若素的心境,语出苏轼词《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此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肆虐,乾隆娣深居简出。重读“此心安处是吾乡”,竟别有一番领悟。乾隆娣把自己的感受与各位小伙伴分享,愿乞同心(非是同情)!
今昔岭南天壤之别
“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即今之黄冈,新型冠状病毒重灾区之一),好友王定国(名巩)遭受牵连,贬至岭南。
北宋都城在中原汴梁,今之河南开封。苏轼从国之中心汴梁到长江流域的黄州,已是偏远,极其失意,极度苦闷。宦海沉浮,几经起落。当苏轼被一贬再贬,直贬到最偏远、最蛮荒的岭南惠州时,也许就是歌伎柔奴随王定国谪居岭南的坦然,“此心安处,便是吾乡”给了苏轼莫大地慰藉,竟有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惠州一绝》)”的豁达与乐观。
其实,到了南宋,金军南下,逼迫宋王朝不断南迁,从“直把杭州作汴州”到神州大陆的南端——岭南,最终被赶下南海。皇帝南逃,带走的不只是皇族贵胄,也给从前的蛮荒之地带去先进的技术与文化。此后,蒙古人入主中原,汉人再度南迁,到了明代,东南沿海业已出现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给了岭南真正的发展机遇,呈现出“孔雀东南飞”的局面。岭南已经彻底从蛮荒变为中国经济的南大门。如果大家苏轼、歌伎柔奴再生,定会以“岭南人”自居!
他乡做“吾乡”,殆与苏子同
乾隆娣为生活客居岭南已有数年。春天的“回南”,夏季的台风,秋冬的干爽,具已谙习。更喜四季蜂飞蝶舞,花果飘香。尤其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能在这里打一份工、安一个家已为幸事。
这个庚子鼠年,正值春节假期,打工的人们纷纷返乡探亲之际,猝不及防,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节后开工在即,最严抗击疫情指令来了!虽然多了难得陪伴家人的机会,深居故里,但是不自觉地思念起岭南工作、生活之地,仿佛那里才是家乡,大有他乡做“吾乡”之感。所谓“此心安处是吾乡”,此时此刻,乾隆娣的感悟,殆与苏子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随遇而安,心安就是家;立足现状,安家立业。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此心安处是吾乡。心态归零是家乡。里里外外是故乡。原来人人是老乡。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