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王安石变法,足足用了二十年,为何司马光、苏轼强烈反对?
王安石,神宗,北宋王安石变法,足足用了二十年,为何司马光、苏轼强烈反对?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宋神宗受过西夏和辽的屈辱,一直想对西北用兵,但是国库里没钱。大家都想增加财政收入,司马光主张节流,王安石主张开源。王安石很清楚,司马光的节流是不可能成功的,因为你要抗衡一大批权贵和既得利益者。司马光也很清楚,王安石增加国库收入的办法,最终只能盘剥老百姓。
司马光、苏东坡反对王安石,但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王安石的青苗法,本来是一种很好的法,可不下指标,青苗法就推不动;一下指标,地方官员为了完成指标就不顾一切。最后的结局是个悖论,两难。王安石虽然有机会变法,但最终还是失败了。
不管什么朝代,改革派失败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制度设计。如果那个时候能够做到王安石上台,司马光监督;司马光上台,王安石监督,那他们推行改革时就不会大刀阔斧,而是小心谨慎。中国的经验表明:改革不能大刀阔斧,只能循序渐进。 目的:摆脱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富国强兵和巩固北宋政治。体现:青苗法,由政府每年在青黄不接之时,对农民进行低息贷款,即限制高利贷盘剥;募役法,对享有免役特权的官僚征助役钱;方田均税法,按土地的实际占有数量征税,通过打击大地主的利益扩大税收标准和范围。这些措施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农田水利法,兴修水利,改良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以提高农业生产产量和国家实力。评价:司马光认识到王安石变法触及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由于他代表了这部分人利益,故反对王安石变法。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王安石变法在施行的过程中确实让国库有所好转,起码在二十年内无虞。而变法二十年的效果与弊端也都逐一呈现出来了,司马光和苏轼虽然作为保守派,站在了改革派王安石的对立面,但我们还是要明确一点,司马光和苏轼虽说都对王安石变法持反对意见,但两人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其中最大的区别便在于迂腐的司马光纯粹是为了反对而反对,而苏轼并没有全盘否定变法,他只是对其中损害百姓利益的举措反对,甚至在后来看到了变法的成效后还拥护变法。
那么,综合二人同样对王安石变法提出的反对意见,则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
第一,反对派对变法没有信心。前有范仲淹“庆历新政”的前车之鉴,后有变法二十载中层出不穷的问题,在他们看来当时王安石变法可能会导致国家退步,同时他们也怕折腾一场竹篮打水一场空,便对照前朝范例,认为变法失败无疑,所以也没有实施的必要。
第二,反对派认为变法是动摇国本,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统治。中国是奉行祖宗崇拜的国家,一般对祖先留下来的文化和纲常伦理都是十分尊崇的,保守派作为维护祖先宗法的一方,以维稳为基本方针。所以司马光觉得坚守“尧舜时代”和“孔孟之道”这些祖宗之法社会就不会出乱子,而实行变法就是在和传统作对,于情于理都是不合适的。在这一点上,司马光比苏轼更激进,几乎到了不管王安石有什么变法举措都上奏反对的偏执地步。苏轼则认为变法会伤及百姓利益,王安石搞租税、差役、兵役等货币化改革,给农民提供小额贷款等财税政策是在剥夺百姓的权益,所以苏轼批评王安石变法是“与民争利”,高扬“民本思想”。
第三,维护朋党利益。古代朝廷上各个官员之间会因为利益牵扯而结成党派,这种朋党问题历朝历代都不可避免。王安石变法时启用的人都是拥护他的一众,放着朝堂上行为端正清廉的官员不用,而只因为利益目的相同而重用一些品行不行的人,这样就严重损害了保守派的利益。当时苏轼和司马光都有各自的党羽团体,他们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不受侵犯,也必须坚决反对采用王安石变法。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触动了保守派利益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王安石变法在施行的过程中确实让国库有所好转,起码在二十年内无虞。而变法二十年的效果与弊端也都逐一呈现出来了,司马光和苏轼虽然作为保守派,站在了改革派王安石的对立面,但我们还是要明确一点,司马光和苏轼虽说都对王安石变法持反对意见,但两人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其中最大的区别便在于迂腐的司马光纯粹是为了反对而反对,而苏轼并没有全盘否定变法,他只是对其中损害百姓利益的举措反对,甚至在后来看到了变法的成效后还拥护变法。
那么,综合二人同样对王安石变法提出的反对意见,则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
第一,反对派对变法没有信心。前有范仲淹“庆历新政”的前车之鉴,后有变法二十载中层出不穷的问题,在他们看来当时王安石变法可能会导致国家退步,同时他们也怕折腾一场竹篮打水一场空,便对照前朝范例,认为变法失败无疑,所以也没有实施的必要。
第二,反对派认为变法是动摇国本,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统治。中国是奉行祖宗崇拜的国家,一般对祖先留下来的文化和纲常伦理都是十分尊崇的,保守派作为维护祖先宗法的一方,以维稳为基本方针。所以司马光觉得坚守“尧舜时代”和“孔孟之道”这些祖宗之法社会就不会出乱子,而实行变法就是在和传统作对,于情于理都是不合适的。在这一点上,司马光比苏轼更激进,几乎到了不管王安石有什么变法举措都上奏反对的偏执地步。苏轼则认为变法会伤及百姓利益,王安石搞租税、差役、兵役等货币化改革,给农民提供小额贷款等财税政策是在剥夺百姓的权益,所以苏轼批评王安石变法是“与民争利”,高扬“民本思想”。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