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王安石变法,足足用了二十年,为何司马光、苏轼强烈反对?
王安石,神宗,北宋王安石变法,足足用了二十年,为何司马光、苏轼强烈反对?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王安石不知道他的政策有问题吗?肯定是知道的。可是为了让宋神宗支持他变法,他没有反省变法过程中失误的事情,而是只知道迎合宋神宗,不断用钱来加强武备,为发动战争做准备。
司马光做对了吗?也没有。他知道反对王安石,不知道反对宋神宗。王安石之所以被称为拗相公,就是很多时候不愿意迎合宋神宗的快意。于是,王安石下台了,宋神宗亲自操纵变法,让变法更加面目全非。当宋神宗西征西夏战败,永乐城一战丧师十万,民夫等后勤人员达八十余万,丧师失民近百万,就意味着一场所谓富国强兵的变法失败。
富国强兵,国进民退,这是乱世的征兆。一个国家真正的强大是民富国强。老百姓富了,才能凝聚军心,才有富国强兵的基础。
苏轼是既反对王安石,也反对司马光的。王安石、司马光、苏轼最初都是变法派,都是爱国君子,他们之间没有任何私人利益的冲突。之所以在后来,变法派们走向了不同的道路,根源在于君主,在于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如果宋神宗不乱搞,甘愿做一个名义上的君主,将国家变法的权柄完全交给王安石,那么司马光也不会反对,苏轼也不会发对,他们反而会合作。
从根本上说,王安石变法应该叫宋神宗变法才是,精忠报国的根本还是君主政治。与王安石变法一样有名气的是明朝的张居正变法。张居正变法是成功的,对外战争也是成功的。成功的原因就在于明朝万历皇帝在张居正当政时基本上就是个摆设。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亲政,张居正的变法也随之败亡。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虽然按我们的评价王安石变法的立场是好的,并且在当时是真的能够改变北宋的官场弊端,可能对国家来说有富国强兵之效,但是这样一个好的出发点不一定有好的结果。
例如,推行青苗法就是政府成立一个国家银行春跟前借款给农民买种子,秋收后农民还齐本金,然后付一定的利息,但是本来自愿的贷款在推行青苗法的过程当中却变成了强迫性的贷款,并且利息越来越高。这就使得没有见轻农民的负担,反而增加了农民的负担,让老百姓有了怨气。
而司马光反对变法的理由也是因为此,在实施的过程当中,王安石的变法没有去拯救百姓,却更损害到了百姓的利益,在这样一个程度上,王安石变法其实是一个失败的变法。
而苏轼反对的并不是直接的这样一个变法的政策,而是因为想要尽快的去达到变法的效果,而因为急于求成造成的弊端。
因此,当时的保守派的观点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北宋的积贫积弱,病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整个历史的阶段里头的显著的情况。在王安石的这样激进的变法实施的过程当中,其实也是很容易迷路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约。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改革家,主持变法。
王安石变法是由它的历史背景决定的,统治阶级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采取发展生产等一系列措施,1.青苗法: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缓和阶级矛盾。2.募役法,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愿服差役的农户按贫富等级交纳一定数量的钱,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3.方田均税法,下令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按土质好坏分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约依据,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农民得到实惠?
4,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兴修水利,费用由当地住户按贫富等级出资兴修水利,也可向州县贷款。
::5,市易法,
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限制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6,均输法
设立发运使,掌握东南六路生产情况和政府与官廷的需要情况,按照原则,统一收购和运输,减轻纳税户的负担,便利市民生活。
7.实行养兵政策,集中军权,实行保甲法
将民户加以编制,十家为一保,两丁以上保丁,接受军事训练,加强对农村的统治
8.裁兵法
整顿军队,规定士兵五十岁后必须退役,不合格者改为湘军,厢军不合格者改为民警。
9将兵法,保马法,军器监法
王安石变法主张对宋初的法度全盘改革,革除宋朝弊端,改革重视人才,宋神宗采纳了王安石变法。
而以司马光苏轼为首的保守派,他们的思想和政治理念不同,他们认同休养生息,他们认为改革只会与民争利,伤的是百姓。
另外,王安石变法触动了一些地主官僚的利益,使得变法未能有效执行,反而成了危害老百姓的工具,苏轼司马光的反对有了大量声援,变法很快就撤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革新与守成!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司马光与王安石之争,并不在形式上的新法旧法,也并非私利之争,且当时的王安石不止与司马光、苏轼意见相左,而是几乎得罪了包括:苏洵、苏辙、程颢、程颐、张载、张戬等等一系列清流名士,其实他们之间属于小利与大义之争,王安石认为强国之法,莫过兴财,所以其变法重点放在经济上,视德治为治国之根本的司马光等,从根本上就不认可此次变法,直接或消极对待新法的实施,迫使王安石不得不启用一系列图利之辈,以便于行事,从而加剧了清流们的抵触情绪,矛盾变得不可调和,由此形成了两大阵营即新党与旧党,也使得原本个人见解之争最终演化成两大集团利益之争的党争,也最终导致了宋朝的灭亡。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