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啥汉文帝无为而治,百姓却感到幸福?
无为而治,汉文帝,国家为啥汉文帝无为而治,百姓却感到幸福?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一个不为自己歌功颂德,处处不显示自己的统治者,老百姓自然会自由滋润的生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无为而治和欧美的小政府大社会暗合,文景之治。贞观之治,都是小政府大社会。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个人折腾得久了,就想落叶归根;
一个国家折腾得久了,也需要休养生息。
汉文帝的无为而治,人民反而幸福,恰恰是因为那段时期,国家折腾得太久了。
无休止的战争
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之中斩杀六国兵士数以百万计,统一战争结束之时,本应是百姓最轻松的时刻。然而,更大的噩梦却来了。统一之后,秦始皇又派四十万大军南匈奴,又派五十万大军征南越,更以七十万民夫筑长城、修骊山陵墓、盖阿房宫,天下百姓苦不堪言,这才引发了陈胜、吴广起义,中原又一次进入了乱战时期。
好不容易,各地诸侯“齐心协力”把秦朝推翻了,项羽又把天下分给了十八诸侯,然后又是一番“利益再分配”,没分到的打分到的,分得少的抢分得多的,又打了四年,终于刘邦一统天下。
可是战争依然没有结束,燕王、楚王、梁王、淮南王,每个王都是威胁,刘邦中间还“忙里偷闲”打了一把匈奴,差点没“千年道行一朝丧”。而此时的人民又处于什么状态呢?
人民生活之苦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汉书.食货志》
“民无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年车。”——《汉书.高帝纪》
多年的战争,不但人口锐减,而且生产力也受到了极大的破坏,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国家财政困难,经济凋敝。当一个国家的米价从30-100钱每石,涨到5000-10000钱每石的时候,人民之惨也就不言而喻了。
对于此时的人民来说,他们迫切需要的就是安稳的生活,有安身立命之所,才能恢复生产,而生产力的恢复,才有更多的资源来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
顺应时代的“无为而治”
所以,汉初统治者的“休养生息”政策恰恰是最合适的,而汉文帝的“无为而治”,更是顺应潮流的一种政策,也即是最适合推进生产力的政策,所以,此时的人民反倒会有幸福的感觉。事实上,并不是此时的百姓生活过得好,而是他们得到了他们最迫切需要的安稳生活,这才使他们的幸福感大大提升。
相对而言,汉文帝时期的社会资源,百姓生活水平都是不如西汉后期元帝、成帝时期的,但是在政治评价上,汉文帝则是元帝、成帝这些后辈无法企及的高峰。只因为汉文帝在恰当的时间采用的恰当的政策而已。
“无为而治”,并非不治,也非不为,绝不是像汉元帝那样把决策大权都交到弄权的宦官手里,而是选用恰当的人,放在恰当的位置,不过度打扰百姓的生活,从而使生活力不断恢复,进而实现国家整体富强的目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们要知道,无为而治和政府不作为是不一样的。无为而治的核心理念是去掉不好的政策,剩下的会慢慢的随着自然规律向好的方面转化。
无为而治在社会生活上,就是轻徭薄赋,减轻人民的负担。所以汉文帝上台后就废除了肉刑和连坐法,奖励耕作,采用低税率,让利于民,让老百姓开矿山铸钱币,但并不等于政府什么都不管,只是在推行政府工程时节省民力,不横征暴敛而已。汉文帝本人也是十分的体恤下属、克制节俭。每天退朝,汉文帝都是请丞相周勃先走,他在后面目送周勃出去,他才走,并且汉文帝常穿着粗布衣服,自己很少添加新的器物。而建造长安城,汉文帝只在农闲时发动百姓建造,用了几年才建成。
无为而治在律法和政策上,就是依法治国。西汉初年的律法是萧何精减秦律后的律法,也就是萧何制定的《九章律》,删除了秦法的苛繁、严酷,使法令更加的简明。在宽松的律法基础之上,只要不触犯律法,官府就不会干预民间生产生活,法律是天子与庶民共同遵守的法律。
所以说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放到现在来看,就是老师上课教好书,不要整天想着要学生补课;医院做好医疗服务,以治病救人为本,而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等等,让社会变得简单一点,每个人都专心从事自己的本职工作,不乱折腾,这样社会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我是西蒙,每天为大家推送有趣的历史故事,关注我哦!!!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很简单,真正的对老百姓有利的政策就是尽量少限制!不论古今中外都是!没有例外。俗话说管的越少或者是有限政府,外国人称之为小政府,无所不管无所管,要相信人民的智慧,政府也要相信自己,政府给人民提供和保障个公平有序的大环境,相对平和有序的规则。人民自然会完美的创业!管得少自然就管得好,处处限制的政策自然也限制了人民自由发挥的创造能力!无为而治恰恰因应了有限政府的现代管理理念,对汉初的战争创伤恢复起了不小的作用。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