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啥汉文帝无为而治,百姓却感到幸福?
无为而治,汉文帝,国家为啥汉文帝无为而治,百姓却感到幸福?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取消关卡检查制度,促进各地区之间的交通和货物流通。这些政策使得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国家实力不断增强。
汉文帝重视“德教”,强调道德的潜移默化作用。
《史记》记载:“(文帝)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
先后废除了“诽谤妖言法”和“相坐法”,后来又废除了摧残肢体的肉刑制度。
(砖雕中的西汉社会)
文帝的这种以德化民、轻刑慎罚的做法,也给人民带来了一个安宁的社会环境,提升了人民的幸福指数。
汉文帝时期,面对匈奴的威胁,他一方面采取和亲的政策,减少战事,另一方面迁徙百姓在边境地区恳田筑城,巩固边防。
通过互市等方式得到匈奴的许多马匹,这些马匹在中原地区不断繁衍,既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畜力,也为后来的汉武帝大规模反击匈奴奠定了基础。
通过“无为而治”的指导思想,文帝时出现了“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百业繁荣局面。
《史记》记载这一时期:“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
解决了粮食问题,就解决了民生的基本问题。文帝时谷价是汉初的三分之一,大汉王朝呈现一派安居乐业的繁荣景象。
文帝也非常重视教育和选拔人才,他“广立学官,为置博士”,强调教化,量刑宽大,断案审慎,刑事案件大为减少。
汉文帝对于王权,心怀戒惧之心。
他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能够不断反省、检讨自己的政策。
他在位23年,始终穿粗布衣服,不追求奢侈,也不横征暴敛,给老百姓休养生息的机会。
对于一些孤寡老人,汉文帝“除租税,赐布帛,发仓庾,以赈民”,保证了农村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文帝时的农业生产)
汉文帝时期,生产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当时国家的粮仓存满了粮食,府库里的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
“文景之治”是统治阶级顺应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采取与时代相应的黄老之术、休息养生政策的结果,这也充分说明,只要统治者不自己作死,不过多干涉老百姓的生活,不过分压榨人民群众,以中国人的勤劳智慧,一定会出现人人幸福的盛世。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作者:冯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今年我家小院子的果树大丰收了,为什么?因为整个夏天都没人去倒腾,往年小小的院子,这个说种这里不合适,然后给挪了位置,那个说树枝长得太难看,非要把它剪了,过两天这个说为什么不结果啊,倒了一堆不知名的化肥,那个说,哎呀,你们从不浇水,于是天天浇,我那个天呐,几年了,都吃不着好的水果,不仅瘦还营养不良,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只要你不去干扰人家,人家发展的可好了,真是,怪不得圣人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啊……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纵观古今中外,具有大德行、大智慧、大能力的政治领袖,多是放权社会,与民生息,让利于民,从而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反之,残暴、愚蠢、无能的统治者,贪权似狼,与民争利,防民若贼,必然是民心背离,民不聊生,国家衰亡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汉文帝时期的无为而治并不是国家完全的放任经济自由发展,更不是社会方方面面的经济活动国家都要去管束,而是一种“小政府、大社会”的新型国家管理模式。
汉初实行这种经济政策原因在于国家历经秦末内乱、楚汉之争、以及建国后的与匈奴人作战,致使汉帝国国库空虚,社会经济不振,面对着积贫积弱的国家危机形势,为了巩固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汉帝国从高祖朝就开始了黄老之术—自由经济政策的探索,开始了大汉帝国的崛起之路。
汉文帝时期虽然外有匈奴势力虎视眈眈,但国家为了积蓄国力,仍然不断的以和亲安抚的策略麻痹外敌,从而获得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和平,所以国防开支大大减少,而社会财富的动力在于民间,国家的财政多寡也直接取决于社会财富的规模,汉文帝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大一统帝国的优势,在黄老思想的指引下,决定大胆的放任民间搞自由经济政策,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让社会充分发展工商业,政府仅需要合法的监督管理和征收赋税即可,实质在于汉王朝将国家财富寓于民间,让老百姓手中有钱,反过来也能够保证帝国的可观财政收入。
除了对工商业进行改制放宽外,汉朝也对土地做出了改革,那就是为了激发农民积极性,国家将土地税减半,甚至是罢免税收。此外,汉文帝勤俭爱民反对铺张浪费,仁爱之风遍及海内,在百姓中威望甚高,百姓丰衣足食、社会风气良好、国家和平繁荣,百姓自然会觉得幸福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