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孩子,挫折,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结束语
抗挫折能力,就是让孩子在顺心的时候不张扬、不忘形,在逆心的时候不气馁,继续坚持。所以很多事情都会直到抗挫折能力的训练。在接受抗挫折能力训练的过程中,父母要保持一种坚持昂扬的斗志,同时引导孩子认识内心痛苦的感觉发生时的真实样貌,随着时间的增长,孩子们自然而然内心就会强大起来。
个人简介:@童教雷鸣,从事教育15年,专注于6-16岁孩子的潜能开发和学习提升,科学分析教育问题,做简单的事,坚持做,欢迎关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现在的小孩,动不动就离家出走、跳楼跳桥、割腕自杀,还有活不下去相约去死的。惨剧一个接着一个发生,人人都觉得是孩子缺少了抗挫折能力的教育,梁老师分析多起案例,结合个人经历倒觉得主要问题出在“父母包办太多,比较过多,要求太高”。
下面谈一谈个人对抗挫折能力的理解,和对培养孩子抗挫折能力的看法。
抗挫折能力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自然形成并壮大的,无需刻意培养。
抗挫折能力指面对挫折时摆脱困境及超越自我的能力,也有学者称其为“逆商”,它与智商、情商同等重要。
人的成长不仅仅是一个由小到大,由轻到重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不断摆脱当前困难,不断超越现有自我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讲,成长即“逆商”,成长即“抗挫”,能坚强地活着到老,每个人都是抗挫折高手。
也是基于个人成长规律,我们可以看出,抗挫折能力其实并不需要刻意培养,它会随着一个人认知水平、生活能力的提升而不断提升。
5岁时,孩子摔倒在地,看周围没有人,自己虽然膝盖很疼,双手火辣,但还是选择自己爬了起来,踉踉跄跄跑到奶奶面前,放声大哭,诉说和排解着自己的委屈。从此,孩子便学会了在哪里跌倒,一定要先爬起来。
7岁时,老师布置做手抄报,那个年代没有手机、没有电脑,电视全村也只有一台,都到了晚上七点钟,煤油灯也快没有油了,孩子写完了内容,却画不出一幅画来,急的眼泪直打转。母亲见状说:“我和你爸都没读过书,也不会画画,但画花这事简单,想不到我马上去摘一朵回来你照着画不就行了。你等着!” 于是母亲到大门口的菜园子里摘了一大把牵牛花,举在灯下让孩子画,孩子对照着画满了一整张纸,并涂上了牵牛花该有的颜色。从此,孩子学会了想画什么就先去实地观察。
12岁时,孩子填涂初中入校志愿卡,不慎将水洒在了卡上,机读卡瞬间报废,老师却说没有多余的,要自己去县招办重新领一份,孩子周末时和父母一起去县招办,在父母一番祈求下,拿到了新卡。从此,孩子明白了,粗心有时候会让自己的亲人丢尽脸,求遍人。
18岁时,高考结束,估分填报志愿。孩子征求父亲建议,父亲却说:“你自己想选什么先选,选好了给我看下。”孩子选好后交给父亲,父亲说:“我虽然没读过大学,但朋友多,我刚也打电话做了一番功课,咱俩探讨探讨。”从此,孩子明白了,父母不是啥都不过问,只不过他们手头都会有一份备选方案,以在你迷茫或者走岔时拿出来。
以上讲的都是梁老师的成长过程中的几个片段,像这样的片段还有很多,但几乎回忆起每个片段拿来分析,梁老师的心理过程都是很复杂的,有恐惧、有迷茫、有挫败、有失望,但最后都在父母的只言片语,或者简单的几个动作之后,问题迎刃而解,生活变得柳暗花明。
他们啥都没做,但每当我遇到挫折,却做的都恰如其分,没有少,也没有过。让我的成长既有挫折,又有每次解决问题,跨越挫折后的喜悦与自信,逆商就这么来了,也就这么顺其自然的不断壮大了。以至于现在,我都会认为任何问题都不是问题,该哭时哭,该恼时恼,哭完恼完,想办法解决就是了。
家长“包办太多”、“比较过多”、“要求太高”,是阻碍孩子形成抗挫折能力形成的祸源。
与其说当代社会培养出来的孩子变了,不如说是当下社会的家长变了。
还有多少家长能做到当孩子摔倒时让孩子自己爬起来?又有多少家长能做到当孩子作业不会时,触类旁通,耐心指导?有多少家长不包办孩子的衣食住行?又有多少家长,不把自家孩子的短处拿来和别人家孩子的长处比?
梁老师认为,并非是当代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减弱了,而是当孩子将要反抗挫折自我痊愈时,家长往往会断了他的机会,或者打压他的信心,以自己家长的身份,多读了几年书的半吊子经验,阻碍着孩子自我抵抗挫折,自我修复。
抗挫折能力低下的孩子,家长往往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1.包办太多。
0-3岁的小孩经常因憋屎憋尿、饥饿而哭泣,有些家长喜欢在解决完孩子生理需求后抱着孩子摇晃,自此孩子形成依赖,不抱不摇也会哭;而有些家长解决完孩子生理需求后会径直将孩子放到儿童床或者儿童车里,孩子不哭也不闹。
1岁后孩子走路跌跌撞撞,常有大人在旁护送,尽量保证不让孩子跌倒,跌倒也会立马抱起来安慰,久而久之,孩子6岁跌倒,大人不抱起来孩子也绝不会自己起来,趴那哭着等大人来抱,提出更多要求。
上学的年级,孩子读哪所学校父母包办,孩子学什么兴趣班父母包办,孩子吃什么、穿什么父母包办......久而久之,孩子习惯了被安排,突然有一天要住校了,被子不会叠,衣服不会搭,卫生不会做,同学们都嘲笑他无能,他卑微到了骨子里,觉得自己一事无成,又无能无力。
包办太多,会产生无尽的依赖和无穷的索取。包办太多,会让孩子错失一次次受挫的机会,也就不可能形成应对挫折的能力。
2.比较过多。
当代很多父母的第二个特点是喜欢比较,而且往往会在孩子失落时张口就用孩子的错误和缺点和别人家孩子的优点比较,一开始比较就揭老底,恨不得把孩子所有的错误都拿出来重新翻说一遍。岂不知,这种做法无异于伤口撒盐,雪上加霜,赤裸裸地撕裂孩子最后的尊严和希望,让孩子觉得“我最亲、最爱的人也这么看我,我可真是个废物啊!”
这种比较除了让孩子变得卑微和懦弱,起到的激励作用很小,甚至根本就没有激励作用。孩子一做相同的事情,就想起父母的评价,一想起父母的评价就会紧张、难过,在紧张、难过的情绪中怎么可能不犯同样的错误。父母可以对号入座,你拿别人比较,过分指责孩子,孩子是不是就再也没犯过同样的错误?不见得吧!
3.要求太高。
还有的父母,总觉的自己的孩子达不到自己想要的标准,一点都不完美。这一类父母往往控制欲比较强,孩子稍不顺自己心意,就觉得孩子不对,轻则斥责,重则体罚,还经常丢出一句话:我对你太失望了。
上一篇:火锅蘸料怎么调好吃?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