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读史记让你有什么收获?
史记,司马迁,纪传体读史记让你有什么收获?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读史记让你有什么收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史记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写从三皇五帝时期到汉武帝时期的名人传记,读史记可以让我们知晓历史,借鉴古人的得失经验,更好的发展自己,唐太宗说过读史可以明得失,读书可以使人明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以史为镜,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从历史发展规律中寻找真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唐太宗李世民说:以史为鉴可知兴衰,以镜为鉴可整衣冠,以人为鉴可知荣辱。读史便能知道世界运行的规律,从而打破规律或跳出这个规律!熟读历史的人都知道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一直都在循环往复,重复昨天的故事。现在这个规律被发现了但还没完全掌握。如何打破或跳出就是我们乃之后辈努力奋斗的方向!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
俗话说:“读史明智。”个人觉得,《史记》给我带来了三点收获:处理人际关系的收获,精神意志的收获,语言文学的收获。
司马迁以一种“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详实论述了自黄帝至汉武近三千年间的历史变迁。在这么多的历史事件中,尽管司马迁并没有直接就“处理人际关系”作章节探讨,但细细品味,有些历史事件我们还是可以从中获得收获的。例如,收藏在中学课本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文章提到了蔺相如凭借自己杰出外交才能,从一介平民官升至宰相后,遭到了大将军廉颇的不满。但蔺相如并不因此怀恨廉颇,他本着大局出发,积极修复与廉颇的同僚关系。他的回避与大度的忍让,最终感动了廉颇,自此,廉颇与蔺相如拉近了彼此之间的同僚关系,团结一致对外。从这一历史事件中,我们可以领悟到:刚开始步入职场,也许我们往往会受的一些老员工的所谓“欺负”,即一些刁难、排挤之类的小事件。如果我们像蔺相如那样用一种宽容忍让的大度精神,本着为公司服务的大局,我想最终我们这些职场菜鸟会获得老员工认可的。
就精神意志方面而言,司马迁本人就是一位很令人敬佩的精神伟人。他忍辱负重,为了坚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苦心著书几十年。也就是这样一位坚强的伟人,才有了笔下一百多位性格鲜明、各具风貌的人物形象,来寄托自己的人格理想。司马迁为我们刻画了屈原、蔺相如、商鞅等一大批为实现生命的社会价值和道德价值而主动放弃生命的光辉形象,热情歌颂了李同、田横的五百门客等处于社会下层的小人物砥砺名节、忠心守诺、坚持操守、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高尚节操,赞美了程婴、公孙杵臼、荆轲等为坚持正义和公道而悲壮牺牲的精神,总结与弘扬了游侠刺客扶危助困、救人危难的侠义精神,从而弘扬了坚持气节、舍生取义的人格自尊精神。从这些令人敬仰的历史人物中,我领悟到:人生在世,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些坎坷,总会有些诱惑,但只要秉着这些人身上的伟大精神节操,不管怎样的坎坷,不管怎样的诱惑,我们终将获得获得事业上的成功,也终将对社会、对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的。
《史记》的语言文学优美是众所周知的,很难想象,司马迁对语言的创造性运用,居然让其魅力穿透了几千年,即使不用翻译,我们现代人也能轻而易举的读透其著作,而对比英国的文学巨匠莎士比亚,现在的英国人在没有翻译的情况下,是很难读懂莎士比亚的著作的。由此,我们不得不钦佩司马迁的语言功力。《史记》行文变化莫测,司马迁匠心独运地运用长短句,次序井然,条理清晰,往往是寥寥几句,便能把一个历史事件鲜活地描述出来了。通过《史记》的语言特点,我领悟到:即使当今社会文言文已不再适用了,但假若我们能把司马迁叙述历史事件的写作本领运用到我们的一般文案,又有何不可呢?我想这样一来,我们的文案会更加简洁明了,工作效率也会大大提升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此书也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先谈《史记》。读它,我有一个感觉,就是我是在和活人谈话。司马迁,好人。好人经常倒霉,我对他很同情,也很佩服,觉得他这一辈子没有白活。 《史记》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大家都知道,它是一部史书,而且是史部第一,就像希罗多德之于希腊,我们也是把司马迁当“史学之父”。但此书之意义,我理解,却并不在于它是开了纪传体的头。相反,它的意义在哪儿?我看,倒是在于它不是一部以朝代为断限,干巴巴罗列帝王将相,孳孳于一姓兴亡的狭义史书,像晚于它又模仿它的其他二十多部现在称为“正史”的书。我欣赏它,是因为它视野开阔,胸襟博大,早于它的事,它做了总结;晚于它的事,它开了头。它是一部上起轩辕,下迄孝武,“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的“大历史”。当时的“古代史”、“近代史”和“当代史”,它都讲到了。特别是他叙事生动,笔端熔铸感情,让人读着不枯燥,而且越想越有意思。 司马迁作《史记》,利用材料很多。它们不仅有“石室金匮”(汉代的国家图书馆兼档案馆)收藏的图书档案,也有他调查采访的故老传闻,包含社会调查和口头史学的成分。学者对《史记》引书做详细查证,仅就明确可考者而言,已相当可观。我们现在还能看得到的早期古书,它几乎都看过。我们现在看不到的古书,即大家讲的佚书,更是多了去。这些早期史料,按后世分类,主要属于经、子二部,以及史部中的“古史”。经书,其中有不少是来自官书旧档,年代最古老。它们经战国思想过滤,同诸子传记一起,积淀为汉代的“六艺之书”和“六家之学”。司马迁“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是我们从汉代思想进窥先秦历史的重要门径。不仅如此,它还涉及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包含后世集部和子部中属于专门之学的许多重要内容,同时又是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总汇。它于四部仅居其一,但对研究其他三部实有承上启下(承经、子,启史、集)的关键作用。借用一句老话,就是“举一隅而三隅反”。据我所知,有些老先生,不是科举时代的老先生,而是风气转移后的老先生,他们就是拿《史记》当阅读古书的门径,甚至让自己的孩子从这里入手。比如大家都知道,王国维和杨树达,他们的古书底子就是《史》、《汉》。所以,我一直认为,这是读古书的一把钥匙,特别是对研究早期的学者,更是如此。读《史记》,除史料依据,编纂体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