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古代人在夏天是如何避暑的?
冰块,夏天,古人古代人在夏天是如何避暑的?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据说古代帝王让人把冬天的冰藏在地窖,夏天搬到房间里降温。至于老百姓只能白天躲到树底下,拿个扇子扇风,或者跳到河里洗个澡。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看有没有钱。没钱就乘凉。有钱可以修冰窖。如果是皇帝,那解暑的玩意就更多了。
此外,除了冰鉴这些,可以储存冰块,释放冷气的容器。元代以后还会吃冰制品解暑。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1、沉李浮瓜冰雪凉
古时候,进入炎热的伏日,民间便有吃各种消暑清凉食物的习俗,其目的是预防暑热伤身,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食疗保健作用。
大约在商代,富贵人家就已经开始在冬日凿冰贮藏于窖,以备来年盛夏消暑之需。春秋末期,诸侯喜爱在宴席上饮冰镇米酒:夏天将酿制好的米酒滤去酒糟,进行冰镇,清凉味甘,身心皆爽,可以驱暑避热。《周礼》中也有提到:“春始治鉴,凡外内饔之膳羞鉴焉,凡酒浆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鉴。”《楚辞·招魂》中有“挫糟冻饮,酎清凉些”的记述,赞赏冰镇过的糯米酒,喝起来既醇香又清凉。
2、枕席消夏摇扇生风
与现代的空调、电扇相比,古人消夏的“小物件”充分体现他们的智慧与巧妙心思。
《水浒传》中有“公子王孙把扇摇”的说法,可见扇子在当时称得上是凉爽、舒适与安逸的象征。人们对于扇子的发明者说法不一,但扇子早在商周时期就已出现却是事实,其材质经历了从羽毛、竹条、苇叶、绢纱到纸张的“进化”过程,被称为“凉友”。更有文人墨客喜欢在扇面上赋诗作画,“题扇面”渐成一种富有情趣的娱乐活动,使得扇子既可消暑,又可赏玩。
“摇风”则是风扇的原始形态,即在一个轴上安装扇叶,轴心上拴有绳索,快速拉动轴心上的绳索,扇叶旋转生风。在古装电视连续剧《甄嬛传》中便有这样一幕,侍女转动着安置在冰块上的“摇风”为身份尊贵的妃子纳凉。可见,即便是在皇宫之中,这样的“冰摇风”也不是人人都能享受得到的。
除了扇子外,另有一种延用至今的纳凉方式值得一提——凉席。在古代,凉席又称“夏簟”或“凉簟”。簟是一种竹制的席,亦指用细芦苇编织的席。古时候的席和簟是有很大区别的:席子性温,为冬天使用;而簟性凉,为夏天使用。三国时期东吴的张纯在其《席赋》中所说的“席以冬设,簟为夏施”就是这个意思。夏簟祛暑降温、凉爽宜人,在宋元时更受欢迎,这之后人们干脆将夏簟直接称为“凉簟”,编织精美的“凉簟”甚至被称为“玉簟”。李清照《一剪梅》中写道:“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其中的玉簟并非是玉石做成的凉席,而是竹簟。
除了上述方法,古人还有更为高明的度夏高招。中国自古被称为“瓷器王国”,古人除了用瓷器做摆件、盛器,还制作了瓷枕。中医养生讲究“头凉脚温”,而瓷枕的枕面是一层釉,冰凉舒爽,夏天枕于其上,既舒服又健康。
而在炎炎夏日,躲避蚊虫同样是一件大事,一般都要躲在蚊帐中睡觉。长此以往,就有了花样和情调。人们会在帐内悬挂茉莉、珠兰等香花,夜帐中香气四溢。巧手的妇女还会将艾叶做成鲤鱼等吉祥物的形状挂在纱帐里,利用艾叶的气味驱赶蚊虫,堪称一种“环保蚊香”。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罗衣”便是古代女子钟爱的夏季服饰,轻薄且透气。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单衣”中的“纱”就是“罗”,衣服较大却轻若无物,重不足一两。“罗”织造的技术含量非常高,每根纬纱投入织口后,相邻的经纱相互扭绞,使组织结构中有一定的空隙。这一空隙不仅可以防止经纱和纬纱发生滑溜和位移,也具有极佳的透气性。
3、围坐而谈泛舟赏荷
与如今的清凉避暑相比,古人外出避暑消夏则显得颇为浪漫。为了避暑而搭建凉棚,众人围坐其中,饮酒作诗,好不热闹。
就避暑场所来说,皇室的避暑地最佳。西汉未央宫有清凉殿,十六国时期有“温宫”和“凉殿”,以备冬夏更替使用。在唐朝,皇宫中有专门避暑的宫殿,叫“含凉殿”。史书记载,室内和殿宇四周安装了水力转动的风扇,转动的风扇将檐上流下的水滴激成大片的水雾。即使在炎热的夏天,含凉殿内也非常凉爽。
避暑山庄素来是皇家之地,到唐代时,长安等地出现一种供人们消暑的“凉屋”,利用机械将水送至屋顶,然后沿檐而下,制成“人工水帘”,使凉气进入屋子。“江果瑶池实,金盘露井冰。甘泉将避暑,台殿晓光凝。”唐代诗人张仲素在《杂曲歌辞·宫中乐》中描述的便是这类“凉屋”。而后在宋代开封出现的“凉殿”则比唐代的“凉屋”更豪华,它不仅通过机械输送凉意,还在蓄水池和大厅四周摆满各类鲜花,让人们在享受凉风的同时还能闻见扑鼻的芬芳。
为了舒适地度过炎炎夏日,古时民间提出了“纳凉”的概念,大体都是寻找或搭建遮阴的去处,避免阳光直接照射,从而降低体表温度的方法。明代高濂《四时幽赏录》中记载了不少古人纳凉的场景:“长安人每至暑月,以锦结为凉棚,设坐具为避暑会。”
纳凉的人多了,便慢慢形成了“避暑会”,人们在棚下吃着清凉的食物侃侃而谈。据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八中记载:“京都人最重三伏,盖六月中别无时节,往往风亭水榭,峻宇高楼,雪槛冰盘,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鲊新荷,远迩笙歌,通夕而罢。”
赏荷、泛舟、垂钓、登高赏景等是古人常见的户外避暑休闲娱乐方式。古时南方人最喜好水上纳凉,还常与赏荷结合起来,“大暑赏荷”更是古人过三伏天的习惯。正如宋代诗人苏轼《夜泛西湖》中所描述:“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到了明代,“大暑赏荷”之风更盛,苏州人将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作为荷花的生日,这一天泛舟赏荷最为壮观。清代苏州文士顾禄撰写的《清嘉录》中记载:“画船箫鼓,竞于葑门外荷花荡,观荷纳凉。”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