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评价中国功夫的“太极”现象?“花拳绣腿”为何成了中国功夫最后的“遮羞布”?
武术,太极拳,太极如何评价中国功夫的“太极”现象?“花拳绣腿”为何成了中国功夫最后的“遮羞布”?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上层与下层的需求不同统一。实战与表演的发展失去了平衡。
当下的太极拳现象,是上层与下层的需求不同统一。在1979年之前,中国武术一直是致力于发展竞技武术套路,不提倡实战的功夫,就如李连杰曾经在电视台公开说过,武术套路是表演的艺术不是实战的武术。上层是把武术作为一种强身健身的手段去开发,去普及,如少年规定拳,二十四太极拳,国际武术套路,这是上层的思维架构。在这样的领导下,政策指导下,社会环境下,无论是传统武术还是竞技武术套路都是倾向于表演,大量的赛事都是通过评分审美办法,评论出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
但是群众需要什么?他们需要的是实战,是要能打坏人的真功夫,是要学习防止流氓欺负媳妇时的杀敌之术。可是问题来,这些武术套路不能实战,很多大师也没有实战过。这临场的经验没有。当初在普及武术套路时,教学武术套路时,也没有人说这是表演,这不是实战。这突然一下被人从糊涂王国里抓出来就进行实战,输得一点脸面都没有,自己是闷逼状态。绝大数群众也是一头雾水。
大概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这之前,武术是作为一种健身的手段在发展。健身就不要搞什么实战,那是会伤人,不提倡。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21号)
《武术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
之个阶段是武术要形成产业发展,是可以进行搏击实战比赛,这是市场的需求。武术产业的产业链条长,与科技、旅游、餐饮、广告、文化、卫生、教育、会展等第三产业能够形成强力互动,还能带动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等加工制造业的发展,形成强大的辐射效应。作为绿色低碳产业、健康产业,发展体育产业符合我国产业结构优化方向。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编者说得有道理。解放初期,国民体质弱,被称东亚病夫,武术运动在民间有基础,群众又喜欢,投入又少,所以国家体委就把武术作为增强人民体质的主要运动。把刚劲或心法的套路整出个音乐伴奏,生生地把优秀的搏击武术,整成了轻歌曼舞的花拳绣腿,在当时国民体质弱的情况下是没有错的。但现在时代变了,健身方式多样化,国民体质强了,社会对搏击有大需求,国家体委仍然配音乐,武术成为舞或操,一付娘娘腔,中国功夫成为国际搏击界笑话。武术前辈创拳时肯定是无音乐的,国家继续对所有武术套路都配有音乐来指挥拳术节奏,这与大妈广场舞、健身操有何区别?武术讲究拳由心动,形成肌肉记忆,特别是太极拳。现在要恢复中国武术雄风,有很多事要做,首先就要取消包括太极拳在内的武术套路的音乐伴奏,这是消除太极拳等舞化、操化的首要措施。我每天练拳的傍边,一个老头,腿都不会压,还带男男女女几个徒弟练太极拳,放哀乐一样伴奏。找个清净的环境练拳很难。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很多东西都是时代的需要使然,为什么武术在冷兵器时代盛行,是因为时代需要,团队需要,个体也需要。因此,它可以发展和发挥到极致!
但随着冷兵器的落伍,武术的社会需求也随之下降,从主角转为配角。然武术的功能仍在,只是分枝和转换了功能而已。竞技、表演、養生等等形式也应社会需求而生。但不可否认,还是有一小部分人在坚守和探索传统武术,乃至与当代竞技相融合。
武术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是不可否认的,因为时代变化了,它的功能也在转化。但影视及文学作品的描述,我个人认为可以理解为艺术的夸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其实,也正常。整个大环境不需要什么武勇,不想民众有太多斗士。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实话说:真正董太极拳的人很少,而打太极拳好的更是凤毛麟角。总之无论是陈氏太极拳还是杨氏太极拳打出功夫来的已经没有多少人了。但很多人眼高手低把太极拳胡乱说一通,不如拜访名师去好好学学,否则不要张开嘴就说。以下我表演洪传陈式太极拳之截图: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怀疑根本就没有:中国功夫!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