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中国的审美观起源于老子的《道德经》,老子认为艺术美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老子,道德经,自然中国的审美观起源于老子的《道德经》,老子认为艺术美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有一句话叫做“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话也说明了美与丑只是一种感觉,或者说是一种看法,它们本来就是一种东西。
但是因为有着不同的人,所以产生了不同的感觉和看法,就像是同一种东西被分成两半,然后将分开它的东西设立为一个标准,这样被分开的一边叫着美,一边叫做丑。
相传在春秋时期,有两个女人分别住在河的两岸,一个叫做西施,一个叫做东施,原本大家都相安无事的生活。
可是有一天,人们突然觉得西施很漂亮,一举一动都非常诱人,于是经常赞美西施,河对岸的东施听到后非常的羡慕,就学着西施的一举一动。
可是每次东施学习西施的样子,人们就觉得东施很丑陋,非常厌恶的躲开了,这就是著名的“东施效颦”。
同样是人,如果人们没有觉得西施漂亮,就不会觉得东施丑陋,这里也充分的说明了美与丑的相互依存。
而《道德经》的主要观点就是“无为”,也就是不相互比较,如果已经有了“美”,那美的核心内容一定是相互依存的“丑”,或者说是“自然美”,也就是不争不抢,不相互比较,自然而然产生的美。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大道至美.是老子审美观的核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返璞归真自然之美,去伪存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国审美观的起源不是老子的《道德经》,而是中国审美观的起源是老子的《老子》。老子认为艺术美的核心是“道”与“无为”。老子审美观的思想影响着古代乃至当今艺术家审美观念。
一、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家系中国古代思想流派和哲学流派。中国审美观的起源于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著作《老子》。老子在他的《老子》中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这些话都是对“道”的描述。“道”,系宇宙的根本,万物的起源,是完美无缺的绝对。
二、“道”,导出了老子的审美观。他认为:把从自然运作方式中抽象出来的“道”作为一种理想的范导原则,也就反过来将“道”流行其中的自然作为一种理想境界使自然作为审美对象而确立。
三、老子在他的《老子》中说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是古人用来指虚实相生的无声之美。大音,即美音。大象,即形象。最完美最宏大的声音是听不见的。最完美最宏大的形象是看不见的。其声最美,其象最妙。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
说老子是思想家哲学家什么的,还说得过去。这老子与艺术扯上了,哪儿跟哪的事儿啊?
老子主张回到“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的原始状态,“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再高的艺术,如,王羲之的《兰亭序》书法,齐百石的国画,书法写的再好,国画画的再美,有谁会去欣赏?
音乐,五音,角、徵、宫、商 、羽,艺术吧?美术,五色,青、赤、黄、白、黑,艺术吧?
舌尖上的中国,五味,酸、苦、甘、辛、咸,艺术吧?
可老子有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对老子有个定位。纵观我国古代学术最为发达的两个时期,即周秦诸子和赵宋诸儒。至于周秦诸子,一般都认为孔子为代表人,其实孔子不足以代表,而老子才能足以代表。我国有史以来,零零碎碎的,流下了许许多多的学术门派与理论,是老子出来予以整理归类,并一以贯之,两无偏重。所以,一提老子,就可包括周秦学术的总体概念。
老子,他读的书很多,而自隐无名,不问外事,经过长时间的潜心研究,终于将宇宙的真理发现了出来。老子把古今事变融汇贯通,找出了它的规律,定名为道。道,路也。也就是说,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非走这条“路”不可,把这个路(规律性)笔之于书,即名为《道德经》。它的意思是德者有得于心,根据以往的事变,便可推断将来的事。也就是掌握了以往的规律,即可驾驭今天的现实。
老子认为,要想有为,必从无为下手。所以说“无为则无不为”。他的书中每句话,几乎都是上半句无为,下半句有为。而老子所说的“无为”,当然是指应顺其自然而不加主观的意思。当为则为,当不为则不为,如果有为的而不为,就是心与自然的对抗。……总之,老子的思想认为,凡人只要能够洞明自然之理,一切之事应天而动,如四时的运行,百物的诞生,不言仁义而仁义自在其中。同样虽不言美,但美仍含自然之中。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