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你感到焦虑吗?
焦虑,自己的,情绪你感到焦虑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罗振宇看到他们,就会对他们说,你们啥也不懂,不读书,也没有指导你们读书,未来千变万化,没有人帮你们看到未来的趋势,你们只会永远穷下去,赶紧到我这里来购买知识,老子替你们这群傻X读书,给你们指点迷津。今天不交钱,明天连交钱的机会都没有。
咪蒙看到他们,直接打广告,跟我学,“月薪五万不是梦” 。
这帮人贪婪、自私、愚蠢、浅薄、胆怯、不满足,不读书不学习,还想着一夜暴富改变人生,所以他们焦虑。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现代社会,焦虑已成为时下的流行情绪,似乎只有焦虑的人才是正常人。人们想消除焦虑带来的压力和痛苦,却发现焦虑无处不在,究竟,为什么会产生焦虑情绪?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卡伦·霍妮(Karen Danielsen Horney, 1885-1952)在她的《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一书中,针对焦虑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卡伦·霍妮是精神分析学派、新佛洛依德主义的代表人物。之所以称之为“新佛洛依德主义”,是因为她基于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进行拓展和延伸,没有拘泥于佛洛依德的性学理论框架,卡伦·霍妮认为佛洛依德的理论中,忽略了社会文化对人的影响,仅仅从童年早期经历进行分析,是片面的、不可取的。
卡伦·霍妮从多方面论述产生焦虑的根本原因,首先分辨焦虑与恐惧的差异,焦虑是由主观因素引发, 是对假想的危险的恐惧反应;焦虑的主观因素与人类的本能冲动相关,人们对冲动、愤怒、攻击性的压抑,更容易引发神经症焦虑;焦虑形成于童年早期,每个人都存在基本焦虑。
焦虑与恐惧
焦虑与恐惧的情绪十分相近,可以说,焦虑就是一种恐惧,但焦虑来源是主观假想,来自内心的想法而非事实。
譬如,小时候你端着一大碗汤,从厨房到餐桌的一段路,充满了紧张焦虑,唯恐没端稳,汤撒了或者把碗摔碎了,这时的情绪就是焦虑;如果你真的把汤打翻了,所产生的情绪才叫恐惧,恐惧是对真实事件的情绪反应。
这么说,可能会有人反驳,认为自己焦虑的就是真实事件。是的,你所焦虑的对象,是根据主观经验判断并且在内心放大,使你产生了真实强烈的危险感。事实上,无论是焦虑还是恐惧,都是人类面对危险时的正当反应。
对冲动和攻击性的抑制
虽说焦虑与恐惧是面临危险时的正常反应,但采取抑制焦虑反应、压抑由焦虑产生的攻击性想法,却是神经症焦虑的主要来源。
什么原因导致人们采取抑制冲动和攻击性的想法?我们的文化对人的行为反应有非常大的影响。举个例子,我们现在的文化中,推崇努力拼搏,不断超越的精神,对于向往田园牧歌、与世无争生活的人来说,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容易被贴上“不思进取”的标签,压抑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去契合主流思想,导致内心产生冲突,于是滋长出焦虑抑郁的情绪。
再比如,《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中有个例子,为了维持“美好婚姻”的错觉,一位女士压抑了对丈夫的愤怒和敌意,之后,她突然对游泳池瓷砖上的爬虫产生了焦虑。这种压抑焦虑之后产生的神经症焦虑,更不容易辨认,这位女士将焦虑对象投射到其他地方, 是一种自我保护,为避免“婚姻失败”的恐惧,将之转化为对爬虫的恐惧,好像两条互相咬着对方尾巴的蛇,形成一个抑制-焦虑的循环。
基本焦虑
并不是所有抑制冲动的焦虑都会产生神经症焦虑,我们每个人都存在一种基本焦虑。人类一出生,离开温暖的子宫,来到这个冰冷陌生的世界,弱小又无助,焦虑便开始产生了。这种面对无助的感觉, 在人的一生中都会存在。当我们面对疾病、死亡、意外等事件时,都会再次体验这种无助的焦虑。
以上, 是卡伦·霍妮在《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中,关于焦虑产生原因的概述。如果想深入了解,可以翻开这本书,书很薄,内容很干,她无意去用举例来吸引读者,只想精炼的概述神经症问题,让读者自己去实践中观察和检验她的理论,进而决定是接纳、拒绝还是需要修改。
在这本书中,卡伦·霍妮提到:“没有意识到焦虑的人可能比意识到焦虑的人更焦虑,或者,一个人身上可能存在自己完全没有意识到的焦虑。”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探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是的,我在为时间而焦虑。
最近对着《拖延心理学》,抓耳挠腮写了很多篇拖延话题的文章,也第一次认真地注视着时间,觉察着它的流淌。
今早我八点醒了,九点半才从床上爬起来。
今晚我十二点半收工了,但到现在还没有睡。
此刻的我,内心充满轻怠了时间的愧疚,反而愈发静不下来,不能安稳入睡。
每次从任务中抽身,想休息片刻,然后继续努力。结果这片刻就是半个下午。就好像,我非得用2、3个小时的无所事事,才换得来1个小时的兢兢业业。
近来我观察着我的拖延,观察着我一天的行动,观察着我在怎样逃避任务,又怎样反复陷入愧疚中,继而渴望从感情中得到治愈和弥补,于是反复回忆起我曾经单恋的人,并愈发感到不合理的依恋和羞耻和愤怒。
我常深陷进那些思绪中不可自拔,哪怕现在也不可轻易自拔。但观察着时间与自己,我理解了,那些宛如创伤应激一样的反复回忆,是我的心灵不合时宜的防御机制。想要从情感的寄托中寻求安慰,逃避眼前的焦虑。哪怕那些错误的寄托能带来的只有痛苦,也让我在更强烈的情绪波动中,逃避了更加痛苦的虚掷光阴的愧疚,和对未来的迷茫恐惧。
我发现,这些都是虚象。我用别的情感,遮掩恐惧。
而想要穿透痛苦的虚象,与切实的恐惧,除了坚韧地前行,别无他法。不存在任何捷径。
“每次我面对任何恐惧,恐惧就消失。恐惧只是个影子,其中什么都没有。等到恐惧的面纱一被解开,背后隐藏的东西就会呈现。”——瑞哈夏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上一篇:理科574能报川师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