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有谁知道丹参高产详细的种植方法?
丹参,植株,生长有谁知道丹参高产详细的种植方法?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田间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1)必须注意除草,特别是幼苗初期、大田移栽发芽初期应注意除草,及时拨除幼苗周围的杂草。
(2)丹参最怕涝,如有连阴大雨,必须及时排水,以防烂根。
(3)适时打去花苔,除留种外,应剪去花苔,减少营养消耗,促使根生长粗壮。
施肥原则应该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使用的肥料种类应该以有机肥为主,以化肥为辅,施用农家肥料时,必须将肥料腐熟或沤熟,否则将会出现严重病虫害。
丹参主要病虫害
1.根腐病
(1)症状
植株发病初期,先由须根、支根变揭腐烂,逐渐向主根漫延,最后导致全根腐烂,外皮变为黑色,随着根部腐烂程度的加剧,地上茎叶自下而上枯萎,最终全株枯死。拔出病株,可见主根上部和茎地下部分变黑色,病部稍凹陷;纵剖病根,维管束呈褐色。
(2)传染途径
病菌生要在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可存活10年以上;病菌生长最适温度27℃~29℃,但地温15℃~20℃最易发病。因此,土壤病残体就成了初侵染源,病菌通过雨水、灌溉水等传播蔓延,从伤口侵入危害。该病是典型的高温高湿病害,土壤含水量大,土质粘重低洼地及连作地发病重。
(3)防治疗法
合理轮作,可抑制土壤菌的积累,特别是与葱蒜类蔬菜轮作效果更好。加强栽培管理,采用高畦深沟栽培,防止积水,避免大水漫灌,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栽种前浸种根,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蘸根处理10min钟晾干后栽种。
(4)药剂防治
发病期用地衣芽孢杆菌·根腐一号,有效活菌数≥50.亿%g
采用以菌克菌、抑菌溶菌技术,以菌养菌,改善生物生存环境,抑菌养土、抑菌养根、以根养叶、以叶养果、松土透气、增养改质。
2.叶斑病
(1)发病时间
5月初发生,6~7月发病严重。
(2)为害症状
发病初期叶片,出现深褐色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后逐渐融合成大斑,严重时叶片枯死。
(3)防治方法
实行轮作,同一地块种植丹参不超过2个周期;收获后将枯枝残体及时清理出田间,集中烧毁;增施磷钾肥,或于叶面上喷施0.3%磷酸二氢钾,以提高丹参的抗病力;发病时应立即摘去发病的叶子,并集中绕毁以减少传染源。
3.根结线虫
(1)形状大小
寄生于植物上的线虫肉眼看不到,虫体细小,长度不超过1~2mm,宽度约为30~50um;危害的根瘤用外挑开,肉眼可见半透明白色粒状物,直径约0.7mm,此为雌线虫。在显微镜下,压破粒状物,可见大量线状物,头尾尖即是线虫。
(2)为害症状
由于根结线虫的寄生,丹参根部生长出许多瘤状物,致使植株生长矮小,发育缓慢,叶片退绿,逐渐变黄,最后全株枯死。拨起病株,须根上有许多虫瘿状的瘤,瘤的外面粘着土粒,难以抖落。
(3)防治方法
生物防治可使用多粘白僵菌·击线001,针对土壤线菌传播严重,造成作物死苗烂根生长缓慢,加入多种抑线矿物质及多粘芽孢杆菌·球白僵菌,阻断有害菌繁殖生长,破坏细胞膜来抑制孢子萌发管的生长;损坏有害菌呼吸通道,使其失去繁殖能力,占领线菌生存空间无法寄存作物根部,促进根壮苗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丹参的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
根据丹参的生活习性,应选择光照充足、排水良好、浇水方便、地下水位不高的地块,土壤要求土层深厚,质地疏松,pH值6~8的沙质壤土。土质粘重、低洼积水、有物遮光的地块不宜种植。丹参为深根多年生植物,种前需施足以磷肥为主的迟效长效厩肥、饼肥或化肥作基肥。一般亩施腐熟的农家肥5000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或磷酸二铵20公斤,深翻30~40厘米,一定要打破犁底层,以利根系生长发育。耙细整平,北方作宽1.5~2米的平畦,南方作高15~20厘米的高畦。地块周围挖排水沟,使其旱能浇、涝能排。
2.选用优种
同等栽培条件下,不同品种的产量和质量差异很大。选用良种是效益高、见效快农业措施。丹参61-2-22四倍体新品系不仅田间农艺性好,生长势旺,而且根部药材的丹参酮含量也大大高于原植物和其他的四倍体株系,产量高的同时,化学成分含量也高,达到了理想的要求,应在生产上大力推广。
3.繁殖方式
(1)分根繁殖秋季收获时,选择直径0.7~1厘米粗、颜色紫红、无病虫害、发育充实的当年生丹参根作种根,湿沙藏至翌春。早春3~4月,将种根切成4~6厘米小段,按行距株距深度35厘米×25厘米×6厘米的规格,将切好的种根竖着放入穴中,一穴一段,大头朝上,切勿颠倒,覆土2厘米左右,不宜过厚,否则影响出苗。每亩用种根50公斤左右。用根段种植,开花晚,当年难收到种子,但根部生长较快,药材产量高。
(2)芦头繁殖在丹参收获时,选取健壮、无病害的植株剪下粗根药用,而将细根连芦头带心叶用作种苗进行种植。大棵的苗,可按芽与根的自然生长状况分割成2~4株,然后再种植。还可以挖取野生丹参,粗根剪下入药,细根连同芦头一起栽种,株、行距与分根繁殖方法相同,时间应在晚秋或早春。用芦头繁殖,栽种后次年即可收获,生产周期短,经济效益好。
(3)扦插繁殖北方6~7月,南方4~5月,选取生长健壮、无病的丹参枝条齐地剪下,切成13~16厘米长的小段,下部切口要靠近茎节部位,呈马蹄形。剪除下部叶片,按行株距20×10厘米,将插条斜插于苗床,深为插条的1/2~2/3,覆土压紧,地上留1~2个叶片。边剪边插,不能久放,否则影响插条成活率。插后保护土壤湿润,适当遮荫,15~20天即可从最下部的茎节处长出新根。待根长3厘米时,定置于大田。
(4)种子繁殖丹参种子细小,发芽率70%左右,直播法往往出苗不齐,故多选用育苗移栽法。
种子宜选用6月份以后成熟的种子,随采随播或9月份播种。北京地区一般于3月在苗床播种,条播和撒播均可。条播行株距30×20厘米,沟深1~1.3厘米,种子与河沙混合,均匀撒于沟内,覆土0.5~0.7厘米。撒播可将种子均匀地撒于地面,用脚踩一遍,使种子与土贴紧,不必覆土。亩播种量0.5公斤左右。播后盖地膜,保温保湿。当地温达到20℃左右时,15~20天出苗。幼苗3~5片真叶时,如发现过密应进行间苗,间出的苗可外行栽植、培育。播种后经2个月生长,即可移栽。
4.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丹参苗期生长缓慢,封垅前应结合追肥中耕 2~3 次,松土灭草。封垅后及时拔除个别大草,防止遮荫。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