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子午谷奇谋为何名垂青史?诸葛亮拒绝魏延,到底出于怎样的考虑?
子午,魏国,奇谋子午谷奇谋为何名垂青史?诸葛亮拒绝魏延,到底出于怎样的考虑?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诸葛亮拒绝子午谷奇谋的想法:
有人认为诸葛亮之所以不采纳魏延的奇计,首先是因为魏延的计策与诸葛亮的战略目标不符,这是无稽之谈,诸葛亮的战略目标显然是帮助刘备完成基业,消灭曹魏,难道魏延的奇谋不是为了这个目标吗?其次是因为诸葛亮一生行事过于谨慎,司马懿也曾这样评价过诸葛亮,说他“平生仔细谨慎”,这一点倒确实是真的,史料记载诸葛亮也正是因为不愿冒险而拒绝魏延之计。但这并不一定是全部真相,还有两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困惑着诸葛亮。
一、害怕魏延失败损兵折将
如果派魏延率一军出子午谷到长安被魏军消灭,那么作为主帅的诸葛亮显然要跟着一起承担责任,更重要的是,那样确实会对蜀军北伐事业造成打击。这是诸葛亮拒绝魏延奇谋的主要原因,也是表面原因。
二、担心魏延胜利引发巨变
这里说的巨变有两层含义:
一是蜀国在关中如果大胜曹魏,必然会引发魏国的全力反击。诸葛亮和魏延拿下关中的大片魏国领土,魏国必然集中大部分兵力对蜀国进行反击,蜀国在新占之地与魏国决战,而大后方益州距离遥远,将很难扛住魏国的反攻,除非东吴也能同时全力伐魏,倒有几分胜算,即使这样要彻底消灭魏国,可能性也是极小的。诸葛亮一定认为这样的风险太大,搞不好蜀国可能会亡在他的手里。
二是魏延如果立下这件奇功,恐怕会引发蜀国政局动荡。魏延占领关中,立下奇功,极有可能形成与诸葛亮分庭抗礼的局面,那样可能会影响诸葛亮的施政,出现他认为的不利局面。从实际情况看,诸葛亮确实不愿在战场上多给魏延机会,这说明其内心中始终有这样的担忧,从其逝世前的临终安排也能看出,自始至终诸葛亮都没有完全信任魏延。
魏延作为刘备很看好的重要帅才,几乎是蜀汉后期能力仅次于诸葛亮的军事人才,只可惜,诸葛亮一方面要全力完成刘备的重托,另一方面又要防止国内政局出现重大变故,有负刘备的重托。所以,很多时候,诸葛亮都不想把自己的责任分摊到他人身上,即使是和他一起接受托孤的李严也不行,更何况是魏延呢?由此可见,诸葛亮是被托孤捆住了手脚,使他不敢放手让其他人发挥全部能力,唯恐那样会使蜀国内部的矛盾失控,辜负刘备的重托,因此他对很多人都不放心,这也算是“高人误了能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了解的人知道子午谷兵家历来很重视子午谷地势险峻遇上埋伏可想而知对于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有很多人发表过自己的高见,纵论魏延提出的这个奇谋是否可行,以及诸葛亮为何拒绝采纳魏延这个奇谋。虽然多数都是分析猜测,但其中确实有很多真知灼见,读来使人长知识。他拒绝魏延到底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子午谷奇谋的史籍记载诸葛亮北伐曹魏是其后期辅政的最重要行动,在其决定进行第一次北伐前夕,魏延曾向诸葛亮进言献策,具体如下子午谷奇谋的意义:魏延和诸葛亮兵分两路伐魏,第一路以诸葛亮率领的部队为主力出祁山、出斜谷向魏国推进,第二路则以魏延率领的少量部队为奇兵,悄悄出子午谷直扑魏国关中的长安,甚至是潼关,使关中魏军首尾不能相顾,这样很有可能取得北伐的胜利。由此判断,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一条很有价值的战略建议,可惜诸葛亮却认为魏延率军出子午谷北进长安是“悬危”之举,不如稳步推进把握,所以拒绝了魏延的建议。
诸葛亮的无奈
很多人支持诸葛亮的做法,觉得魏延的建议太过冒险,很可能会被消灭在长安城下,从而大挫诸葛亮主力部队的北伐士气,导致北伐失败。不过个人认为,魏延的计策确实是风险性比较大的军事行动,胜负参半,但却是蜀国唯一一次可能获得成功的大胆行动。事实也证明,诸葛亮后面按照他的想法进行了五次北伐,没有一次取得成功,加上他的继任者姜维也多次北伐,均以失败告终,这说明按照诸葛亮的想法稳步推进,是完全不能取得北伐成功的,因为蜀魏两国现实情况就是蜀弱魏强,不出奇兵是不可能以弱胜强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魏延以奇兵出子午谷的计策,是蜀国最有可能以弱胜强的机会。
诸葛亮拒绝子午谷奇谋的想法:
有人认为诸葛亮之所以不采纳魏延的奇计,首先是因为魏延的计策与诸葛亮的战略目标不符,这是无稽之谈,诸葛亮的战略目标显然是帮助刘备完成基业,消灭曹魏,难道魏延的奇谋不是为了这个目标吗?其次是因为诸葛亮一生行事过于谨慎,司马懿也曾这样评价过诸葛亮,说他“平生仔细谨慎”,这一点倒确实是真的,史料记载诸葛亮也正是因为不愿冒险而拒绝魏延之计。但这并不一定是全部真相,应该还有两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困惑着诸葛亮。
一、害怕魏延失败损兵折将如果派魏延率一军出子午谷到长安被魏军消灭,那么作为主帅的诸葛亮显然要跟着一起承担责任,更重要的是,那样确实会对蜀军北伐事业造成打击。这是诸葛亮拒绝魏延奇谋的主要原因,也是表面原因。
二、担心魏延胜利引发巨变
这里说的巨变有两层含义: 一是蜀国在关中如果大胜曹魏,必然会引发魏国的全力反击。诸葛亮和魏延拿下关中的大片魏国领土,魏国必然集中大部分兵力对蜀国进行反击,蜀国在新占之地与魏国决战,而大后方益州距离遥远,将很难扛住魏国的反攻,除非东吴也能同时全力伐魏,倒有几分胜算,即使这样要彻底消灭魏国,可能性也是极小的。诸葛亮一定认为这样的风险太大,搞不好蜀国可能会亡在他的手里。
二是魏延如果立下这件奇功,恐怕会引发蜀国政局动荡。魏延占领关中,立下奇功,极有可能形成与诸葛亮分庭抗礼的局面,那样可能会影响诸葛亮的施政,出现他认为的不利局面。从实际情况看,诸葛亮确实不愿在战场上多给魏延机会,这说明其内心中始终有这样的担忧,从其逝世前的临终安排也能看出,自始至终诸葛亮都没有完全信任魏延。
魏延作为刘备很看好的重要帅才,几乎是蜀汉后期能力仅次于诸葛亮的军事人才,只可惜,诸葛亮一方面要全力完成刘备的重托,另一方面又要防止国内政局出现重大变故,有负刘备的重托。所以,很多时候,诸葛亮都不想把自己的责任分摊到他人身上,即使是和他一起接受托孤的李严也不行,更何况是魏延呢?由此可见,诸葛亮是被托孤捆住了手脚,使他不敢放手让其他人发挥全部能力,唯恐那样会使蜀国内部的矛盾失控,辜负刘备的重托,因此他对很多人都不放心,这真是“高人误了能人”!
上一篇:你深爱过的人爱过你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