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道德经》第五章如何解读?
圣人,万物,天地《道德经》第五章如何解读?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道德经又讲到“圣人常救人,故无弃人。”圣人善于做到人尽其才,因此在他眼里就没有被遗弃的人,不会因为一个人的聪明而看的非常的注重,也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得失,而怪罪。圣人体现出真正的社会就是我们大自然界所有的生命都能够与万物相结合,和什么样的人都能相处得来,能够让他们不厌烦你,能聊得来。这些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情,对于那些很聪明的人,他们这也是很难做到的。
而人要想有真正的智慧,只要有一种随遇而安的心态,走到哪里都有自己心能够安放的地方。我们有的时候会因为自己在某件事上做得比别人稍微好一点,就开始瞧不起人,就是因为这么一点点的不平等,自己变得傲慢,而变成这样的自己,又有谁能够喜欢呢?时刻提醒自己,自己懂得的东西永远是有限的,而自己不懂的东西都是无限的,所以在任何时候,你自己有多大的成就,多大的能力,都要让自己时刻保持清醒。圣人之所以被称之为圣人,他能看到自己不能看到的东西,比如他能看到别人的长处,去利用他们的长处,吃到自己的场子之后,我们就知道如何去发挥他的长处,不足的地方也会记住他人的长处,最后形成合作关系,所以在圣人眼里里是没有被遗弃的人。
每个人来到世上都会有它自己的用处,我们不能去因为但某件事情上做得不好而被否定。嗯,大家一定要对自己的长处短处自知之明还有管束能力,才能促进更好的合作关系,不要去高看一个人,也不要去看低一个人,这就是圣人的处世之道,他也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人。
l第五章内容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解释:天地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就会视万物如草芥刍狗一样轻贱无用;圣人(即统治者)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就会视百姓如草芥刍狗一样轻贱无用。
风箱这个东西以它特有的结构,利用空虚的气作为原材料,依靠拉柄的抽动,源源不断的生产风动。风箱中空无一物(实际上是空气),可谓虚,可谓无。但使用起来却可以源源不断的生产风动,可谓空虚却取用不竭。愈加大加快拉箱柄的力度,制造的风动便愈强大,可谓动而愈出。风箱的这一特性(即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可以类比于道之虚无而生万物之有这一特性。所以说道于万物不就类似于风箱之于风动吗?
圣常言道:祸从口出。事实上长舌的人往往屡遭困厄。所以不如常保虚静之道,少言或者不言。行不言之教。
“多言”是一种有为,“数穷”是有为的导致的结果,所以这也是“有为而有以为”这一命题的例证。
天地于万物有仁,圣人于万物有恩。但他们功而不居,以无生有,以虚生实,以不言以教化,而万物自宾。无为而无不为,有为而有以为,何不取无为之道。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知道不想说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道德经》中老子讲的这么清楚,还问什么“道理”呢?别听那些道学家的为目的发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天灾发生,万物都成为祭品;人祸老百姓当祭品”,这就是“世道”的“道”道。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道德经第五章理解: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说话怎么这样难听,如何将万物及人类都比成草做的狗呢?
其实,老子是站在高于人类社会的宇宙法则来阐述大道的,用橐龠之空而为用,来比喻我们生活的宇宙,而一般人如何用道,老子认为,多说了也没用,不如守中。
如用晚于老子时代产生的五行学说是可以解释这一宇宙法则的,万物归类于金木水火土五种运动形式或存在方式,该五行相生又相克及反克,推动宇宙万物不断演进,只有五行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物或事的存在度才能相对长一些。
所以老子强调守中,孔子强调中庸,但这种平衡也绝不是僵化的守中及墙头草式的中庸,而是一种随时空及条件不断转化而运动变化的,是符合橐龠的中空及气化之道。
宅居也在苦想,冠状病毒伤害人们,那病毒的克星又在哪里,真像老子所说的那样天地不仁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天地之间,人都是平等的。不要去争辩。做好自己就行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一章的意思是,天下万物都是平等,虚静为好,不要折腾。只是不知“不仁”与“刍狗”有何关系?老子为何不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小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小狗”呢?
上一篇:书法比赛用什么宣纸最好?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