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道德经》第五章如何解读?
圣人,万物,天地《道德经》第五章如何解读?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这个比喻意在阐述这样的道理:天地就像个大风箱,推拉频率越高,产生的风就越多;推拉的力度越大,产生的风越就大。
再分析一下“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几句话的逻辑关系。“风箱”中间是空的,“动”而成风,越动越有风;风多成灾,多言因做不到而屡屡困窘。穷,困窘之状也。“多言”正与“希言自然”(第二十三章)的天地之道相背。天地这个大风箱,“虚而不屈”,没必要“动而愈出”。“多言数穷”有两种情况:一是说得多,办不到必受窘;二是言多必失,会招致灾祸。所谓“守中”即动而不频,言而不多。“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实际是本章要表达的最后意思。本章意在劝诫人们顺应自然而“无为”。天地圣人是正面的榜样,他们不多为;“多言数穷”,多言、多做是为自己找麻烦,这是反面的道理;结论是“不如守中”。守中就是坚守适中适度的原则;“守中”就是不该做的坚决不做,必须做的才做;该做的不做也不是“守中”。“守中”就是守道。《道德经》中的“守中”与儒家的“中庸”思想如出一辙,都强调做事要把握好度。当然,“中庸”思想源于《尚书》,这是明智的古人推崇的思想方法。
本章产生成语“多言数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天,地,各自为一,平等万事万物。圣人为一,众生平等。天地之间,就像我们的呼吸,吸气往向冲,呼气往下来。相互交换,变化。没有呼吸,就死了,天地也就没有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里重点事“不仁:”说明天地是有生命的,但它不能做烂好人,不然管理大而复杂的地球不可想象。从地球看,把人看成“雏狗”已经很看得起。就是看成蚂蚁也可以。圣人更应该法天地自然...一视同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道德经》第五章
这一章接着上一章说大道之用。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不会偏生仁慈之心,对待万物的态度,犹如祭祀时用草扎的狗,祭祀时需要用它,就庄重地用它,祭祀结束了,就随便扔到哪里。天地生万物,但不存心。稍有存心,即为不道。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也不会偏生仁慈之心。爱养百姓,因以同体之悲而不得不爱,但一样跟对待刍狗一样,爱养而不得存心,一旦存心,即有所私。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天地生万物之规律,不就象风箱和笛子吗?不用之时空闲着也不会觉得委屈,一旦用起来,风力或音乐就连绵不绝。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时下关于道的说法层出不穷,但说得越多,明白的越少。还不如恪守虚静之本。中通冲,与上一章冲之虚静义同。
第五章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风过千帆皆有因,船行万里是自然。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很多人对于前面一还算理解,因为天地嘛,本就是客观的事物,对于后面一句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就难以理解了,圣人之所以被称之为圣人,肯定是有它不一样的道理,既然能够参透人生,怎么会把百姓当成刍狗呢?
首先刍狗的含义我们先要了解一下,其实就是当实际是用纸糊的一些家畜而已,而其中的狗就是其中一种,其实这就是做一个形式而已,但即使做完之后,它也没有实际太大的用处。不过这样的解释之后呢,很多人也会把人跟这个刍狗相结合,把自己比做成它。其实按照这样说来,我一刚开始还是怎么接受的,但这个狗也并不是什么坏的东西吧,比如它一些忠诚,一些可爱,都放到现在来说是忠实的伙伴。
很多人选择跟狗相处,是因为有时候狗比起来还要相对忠诚,没有那么多尔虞我诈,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他们在得到一些好处的时候,往往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就比如你帮过他之后,当有一天你因为什么事情而耽搁,他会在想你为什么不帮助他了呢?就把这样的过错怪罪于别人的身上,从这样的角度来看,狗的话就要比人省事多了,但是再怎么样你终究是要跟人一起度过的,还得回到问题的中心上面来。
圣人以百姓为刍狗,实际上就是把他们当成一个物件,只是人与人之间有着不同程度的区分,比如有穷人,有富人,有聪明有愚蠢的,但这一切在圣人的眼中,他们都是属于平等,毫无例外的地方。在圣人眼中仍旧是天造化,基本组成,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对解读道德经这句话的含义,其实体现出的就是圣人眼中的平等观,把万物都看成一样的,之所以才体现出圣人的智慧,圣人不一样的地方。
上一篇:书法比赛用什么宣纸最好?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