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道德经》第二章如何解读?
而不,圣人,万物《道德经》第二章如何解读?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仅供参考。
译文: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丑也产生了。
天下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邪恶也产生了。
所以有与无相互生发,难与易相互转化,长与短相互彰显,高与下相互依存,音与声相互配合,前与后相互跟随。
所以圣人以顺应自然的心态处理世事,施行不发号施令的教化。
让万物按照自己的规律生长,任其自由发展而不强加干涉,生养了万物却不占有它们,培育了万物却不仗恃、炫耀自己的力量,成就了万物但不自居有功。
正因为他不居功,所以他的功业才不会失去什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3]。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但是“美”又是个评判的标准,和“善”一样,是一种人为的准则。它又是不能一概而论的,每个具体的个体总有他(她)最合适的展现自己的美和善的方式,强求一致就会造成很多的不“美”和不“善”。所以说,“善”是一个时空性的范畴,任何一种具体的“善”都有实实在在受益的群体——至少对某个个体有益。作用的范围越小,它就是越小的“善”,作用的范围越大,就是越大的“善”。这是讲空间范围。在时间范围上,“善”是在一段整体时间上受益最大化的行为。因此,杀鸡取卵、涸泽而渔就不是“善”,因为只有短期效益,而没有长期效益。而且因为短期效益断送了长期效益,这其实是“恶”。正如第二章所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先思考下为什么每年各个组织、企业、政府都要举办各种评比表彰,树立各种榜样?
之所以这样做,一定是因为存在表现不好的人,是给这些人看的。而一个真正完美的组织是每个人都表现得很好,不存在谁是谁的榜样,这就是最浅显的道的概念。但现实中几乎不存在这样的组织,所以道是十分高深的。
因此老子提出“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就是说因为没有实现道,所以才不得不用仁义去教育人们。反过来讲,仁义的出现是因为大道已经废弃的缘故。同样,人人都用自己的智慧去耍小聪明,就难免出现虚伪,假仁假义。
回到道德经第二章,如果人人都认为某个事情或事物是美或善的,那一定是存在更恶和不善的。以此类推,有一定因为存在无,高一定存在下,前一定存在后,等等。老子是告诫人们好的不是真的好,因为已经远离了道。
真正的圣人,不存在分别之心。一切皆符合大道。因为不居功而功长存。因为不争,所以不存在失败,天下莫能与之争。
本章警示和启发我们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只有道才是绝对的。所以少一些争名夺利之心,不去追求美善、高贵所以才不会带来丑恶、低贱,这才是符合大道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有喜才会有悲,有欢才会有愁,有希望才会害怕失望.欢喜、悲愁、害怕都是因为心中
有“欲”.“欲”既然能带来欢喜、悲愁、使人畏惧.那么无“欲”当是无悲、无喜、无欢、无愁、无畏的.一个遇事能处变不惊、沉着应对,面对困难无所畏惧的人,那是因为他心中不受这件事的对立面,也就是不受其他“欲望”的干扰.所谓无欲而心静与无欲则刚,就是这个道理.“无欲”并不是要人摈弃七情六欲,能抛弃七情六欲的那不是人,是“神”.“无欲”真正要做的,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事万物产生时,不要用其他念头去禁锢和干预,要顺其自然,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去思考;当事、物发展后不要自以为尽了力;而当事物发展到一定高度后,也不要居功自满;只有不受各种对立因素的干扰,事、物才能最终达到圆满.
上面这个过程就好比心中有一个好的“创意”,还没开始去实施时,自己就不断的用各种理由去否定它,那么这个“创意”肯定是不会展现出来的,读后感《道德经第二章读后感》.只有去实施这个“创意”,它才能逐步展现出来.当这个“创意”实施到一定阶段,出现困难后,也不要为自己找各种借口来中断它,只有一心一意做下去,这个“创意”的效果才能最终展现.而当这个“创意”最终得以实现后,也不要沾沾自喜,自得自满,只有这样才能使这个“创意”达到完美的效果.这个“创意”可以是一个创业的点子,也可以是对一个姑娘的爱慕之心,也可以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也可以是为人处世的方法等等.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