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萧何能看出韩信国士无双,而项羽刘邦都没有?
项羽,韩信,刘邦为什么萧何能看出韩信国士无双,而项羽刘邦都没有?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在一番考量后,楚怀王将西入灭秦的任务交给了刘邦,未曾想刘邦一路打下来顺风顺水,反倒是北上救赵的项羽陷于巨鹿之战的泥沼久久不能脱身。看到了先入关中机会的刘邦俨然已经丧失理智,在后方秦军未被剿灭的情况下,率领大军迅速前往关中。很显然刘邦这是一招昏招,在后方秦军未被击破的情况下前行,极有可能被前后夹击,功亏一篑,最终落得个全军覆灭的下场,幸有张良劝解,刘邦才得以按捺住自己急迫的心情,回军南阳,击破背后的秦军。
刘邦最大的愿望就是当一个关中王,尤其是在见识了秦宫的富庶之后,这个愿望更加强烈,但是,他什么也没有了。项羽入关后,将刘邦封到了蜀地做汉王,蜀地也就是现在的四川,在秦末的时候那就是个蛮荒、蛮夷之地,从光鲜亮丽的关中王到落魄的汉王,刘邦备受打击。
与此同时,刘邦的知己张良已经回到了韩王成的身边,巨大的落差让刘邦开始迷茫,这个阶段的刘邦已经丧失了前进的动力,没有了奋斗的希望,要从穷乡僻壤的蜀地打出去,岂止是天方夜谭?韩信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加入了汉军阵营,并且是以一个死囚犯的身份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刘邦的马车夫夏侯婴。夏侯婴惊叹于韩信的才能,赶紧向刘邦举荐韩信,一个死囚犯倒是口出狂言?不过是个想拉关系做官的罢了!出于对夏侯婴的关照,刘邦给了韩信一个小官的职务。韩信得知此事就明白了一点:夏侯婴的话在刘邦面前没有份量!一番打听之后,韩信明白了此时刘邦最信任的人是萧何,只要萧何肯举荐他,就不怕不被刘邦重用!
和夏侯婴一样,萧何也惊叹于韩信的才能,第一时间去向刘邦举荐韩信。前不久才被夏侯婴举荐过的韩信,又一次被萧何举荐,在刘邦的心目中,韩信的形象越来越差,被认为是一个“空口白话,只想着找关系上位的混子”,这种人,有几个有本事的?不过是说大话罢了!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萧何的举荐毫无回想,韩信甚至落入了刘邦的黑名单之中。
刘邦没能重用韩信,关键在于此时的他失去了人生的目标,下一步棋子要落在哪里他根本毫无头绪,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反复找关系上位的家伙不能引起刘邦的重视,反而会引起刘邦的反感,以至于刘邦在根本未曾见过韩信的情况下,对韩信采取不屑的态度。伯乐都没有见到千里马,又何谈识马呢?
萧何:胆大心细的宰相之才
韩信的军事才能是值得肯定的,夏侯婴被韩信的才能所折服,为一个死囚犯向刘邦求官,萧何被韩信的才能所折服,为一个底层官员向刘邦求取大将军的职务,再包括后来张良为刘邦举荐韩信,都可以说明韩信的军事才能是显而易见的。而萧何和夏侯婴的不同之处在于,夏侯婴最多当个领导司机,萧何却可以当领导的秘书,胆大心细就是他最杰出的特点。萧何的地位和夏侯婴不同,如果说张良是刘邦的左膀,那么萧何就是刘邦的右臂,在张良回归韩国的情况下,萧何就是刘邦最为倚重的人才。以汉国宰相的身份,愿意细心听取一个底层小官的自荐,萧何无愧于刘邦的重用。在屡次三番的进谏之后,刘邦对韩信由无感转为厌烦,导致韩信认为“在汉王手下亦永无出头之日”,所以决定逃跑再换一个老板。
作为汉国的宰相,萧何深知韩信之才,在无刘邦批准的情况下,萧何擅作主张追寻逃跑的韩信,这等灵活变通是夏侯婴不可及的。失去了张良,又在此时失去了萧何,左膀右臂都没了,刘邦更加迷茫,以至于萧何把韩信追回来后,刘邦又气又喜,追着萧何一顿打,打完了才想起来问上一句“你小子,跑就跑了,怎么又舍得回来了?”,萧何这才明白过来为什么挨打,只好委屈答道,“我没跑啊,我是追韩信去了!”
到了这个时刻,刘邦才真正意义上的意识到韩信的能耐,一个死囚犯,一个底层小官,竟然能让我的宰相大晚上的报告也不打一个就去追他。韩信因此得以被刘邦召见,并被封之为大将军,在为刘邦献出还定三秦的计策之后,刘邦才算是真正意义认可了这个屡次三番“找关系”的家伙。
小结
有句话说,金子总是会发光的,但是也被被人看见,这块金子才能物尽其用啊!韩信就是这样的一块金子,项羽看不起这块金子,不愿意拿来用,夏侯婴看见了这块金子,但刘邦没见过,所以韩信仍然不被重用。等到萧何死命的不顾一切的向刘邦推荐这块金子的时候,刘邦才愿意半信半疑的品鉴一下,一看才发现,这确实是一块上好的金子!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信是千里马,项羽不算伯乐,刘邦算半个,萧何才是真正的伯乐啊!
喜欢别忘了点个关注哦!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是刘邦没有看出来,是根本没有接触过,何来看出呀? 在项羽手下那么久,难道项羽也没看出来?
之前韩信与萧何有过交往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汉族,淮阴人。
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淮阴候,兵家四圣之一,汉初三杰之一,中国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是有关于他的典故。关于他的成语更是不要太多,胯下之辱,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一饭千金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陷于死地而后生,置之死地而后存 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萧何月下追韩信 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十面埋伏 四面楚歌 推陈出新 ......太多了,无需再捧。回到正题上来。
先说项羽为什么看不到韩信的才能。我们都知道,项羽是楚国贵族出身,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这样的出身造就了他骄傲自负、崇尚个人英雄主义的性格。另一方面他本身也非常的勇猛,武力值在历史上也是不世出的。这就让他更加的刚愎自用、刻薄寡恩。因此他看不上受过胯下之辱的没落贵族又草根出身的韩信,实在是太正常了。
再说刘邦开始为什么开始也没有发现韩信的才能。其实这个问题在于韩信而不在于刘邦。韩信开始的时候是先投奔到项梁手下,不久项梁战死,后归项羽,屡献计于项羽,羽不用,这才投奔刘邦。我们要注意到投奔到刘邦的这个时间点,当时项羽已经推翻秦帝国,大封天下。却把有大功劳的刘邦封到乌烟瘴气、荒无人烟的汉中之地。刘邦想反又不敢,还要急入汉中,烧栈道以安项羽。可想而知当刘邦的心情是极度的愤闷又茫然的。韩信作为一个一没出身、二没声望、三没资历、四没战绩还是从项羽那投奔而来的人,刘邦开始封他一个库管,就已经对得起他了。但是韩信是将帅级的人,他怎么能安心于做那些小事呢?几个月见刘邦没重用他就失去耐心逃走了,这能怪刘邦吗?而萧何不一样,韩信犯罪被夏侯婴所救后,归于萧何手下,在工作和沟通中,慧眼识珠,认定韩信是国士无双的人才。这才坚决甚至有点威胁的向刘邦推荐韩信做大将军,这才造了后来的兵仙。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