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安史之乱后,唐朝藩镇割据更严重了?
藩镇,节度使,安史之乱为什么安史之乱后,唐朝藩镇割据更严重了?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央政府为了镇压安史之乱,给了地方军政大权。最终导致地方蕃镇尾大不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需要明确的就是,藩镇割据并不是说安史之乱结束后就出现了
唐王朝在讨平安史之乱到黄巢之乱前中央政府(不仅仅是皇帝,还包括朝臣宦官这类的中央朝廷)对于全国统治力是很强的,始终不服的只有河北三镇而已。
我们印象里就是说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朝廷命令就不听使唤了实际上是不对的,因为我们印象里朝廷等于皇帝等于皇权,实际上在中央皇帝、宦官、朝臣三派力量在唐中叶都把持着朝廷大权和权威,维持着中央和地方势力之间微妙的关系。直到唐武宗时代朝廷还有能力依靠武力和政治手段干涉河北藩镇统帅问题,如唐武宗时代即任命张仲武为卢龙节度使同时令卢龙军北征回鹘(即唐击乌介可汗之战),而张仲武之子暴虐,朝廷亦罢其职。甚至直到唐昭宗时代唐朝中央亦还有实力的,不过因为昭宗错误的政策导致了宦官亡、朝臣死、皇帝休的结局,因为本身唐中后期就是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央皇权的权威。
只能是是可惜,因为从唐宪宗时代名臣将相齐放到唐武宗时代李炎李德裕二人转到“孤独”的唐宣宗,唐朝中央没有出现清醒的对地方势力尾大不掉的认知,而对中央皇权的微妙相处消耗了大量中央的精力,如唐后期最有作为的李炎就小心翼翼的处理仇士良的关系,一昧除宦官或靠朝臣都会导致朝局失控,李炎还算是英明且任用朝臣,但是继承人都由不得自己,后来的立宣宗只能说是朝廷内部实权派的政治妥协。
唐王朝在安史之乱时就是依靠忠心耿耿的郭子仪、李光弼等节度使,随后李晟、李愬、李光颜等名将先后为朝廷尽忠尽职,黄巢起义前张仲武、白敏中、高骈等宿将都能替朝廷去征伐周边,而黄巢起义后朝廷中央面对内乱采取的政策还是任用节度使。导致节度使不断坐大而中央权威实力不断下降,此时才真正的开始出现全国范围的藩镇割据。到了昭宗继位后,昭宗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君主,昭宗时代唐廷中央还有财富能够组建军队。
可是在昭宗在征伐两川和河东等地区时中央禁军损失殆尽皇帝和中央权力尽失。昭宗征伐两川的最大“收获”就是壮大了王建,讨伐李克用使得本就羸弱的禁军覆灭,至此唐廷中央完全丧失了权威实力。战败15年内唐朝即灭亡。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形成
(1)藩镇的设立。
随着唐太宗、唐高宗等在位期间屡次开疆拓土、先后讨平了东、西突厥、吐谷浑等,使盛唐建立了一个极为辽阔的边境。唐睿宗时期,朝廷为了加强对边地的统治,防范吐蕃、回纥的进扰,开始派节度使领兵屯边。这些节度使及其军队,称为“藩镇”或“方镇”。藩是保卫,镇指军镇。
(2)两次割据
两次割据战争影响极大,黄河流域遭受严重破坏,第二次尤为惨烈。南方在第二次割据战争中,也遭受破坏,只是比北方少的多。
1. 第一次自安史之乱时开始。形成的原因是内附诸部落结成反唐联盟。安史之乱(755-762)后,节度使为了维持割据,大肆扩军,并选精勇组成“牙兵”。德宗与宪宗时发生了四镇之乱、淮西之乱,并被相继平息。从此陷于藩镇六十余年的河北、山东、河南等地又归唐朝廷所辖。唐王朝得到暂时的统一,但藩镇的实权并没有多少根本的改变。割据的源头并没有消除,元和15年(公元820年),唐宪宗被宦官所杀,河朔三镇再叛,藩镇林立的局面此后一直延续到唐亡为止。
2. 第二次自僖宗朝黄巢起义(875-)失败时开始,形成的原因是起义军被反动武力压倒,不能成为统一全国的力量,各个割据者得以毫无制约的进行混战。一些靠镇压农民起义军起家的军阀乘机扩充势力,割地称雄。唐末的皇帝成为各派政治势力争权的工具。军阀经过互相厮杀,也只剩十几个了,其中宣武节度使朱全忠和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的势力最大。他们在军事上互相排挤,政治上又力图操纵中央政权,号令全国。而在中央政府内部,宦官和
第 1 页共5 页
朝臣又分别勾结藩镇为外援,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十分激烈。公元907年,朱全忠终于篡唐自立,建立后梁,唐以290年而亡。
原因
一、藩镇割据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经济条件、经济基础、军事力量和外界条件。
(1)经济条件:均田制破坏,庶族地主兴起,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的主要力量。
开元、天宝以来,打破了封建以前的封建等级限制,皇室、贵族、官僚、僧侣和富豪无视政府的均田法令,“比置庄田,恣行兼并”,地主土地私有制有了很大的发展。皇室、贵族官吏凭借政治特权,以借荒、置牧、包佃的名义占夺民田。思想上,隋唐时代,佛教与道教都有所发展,特别是佛教更为兴盛。僧侣们占据了大量的土地,成为特权阶级。封建商人和一般地主则更多地用买卖方式无限制的兼并土地。这样,土地迅速地向不同身份的地主手里集中,使得官僚贵族占有大部分土地的同时,庶族地主也在急剧地扩展土地。
唐朝的藩镇镇帅中,有蕃将,也有汉将。这里的“蕃将”与唐初不同,唐初的蕃将如何史那大奈、契芘何力等人都是归附的少数民族贵族。而安史之乱前后的蕃将则是少数民族中的寒微部民或贱民,如哥舒翰、安禄山、史思明、田承嗣、李宝臣等。“汉将”也是出生寒微的军人如郭子仪、李晟等。镇帅如此,其部将也是基本如此。至于藩镇幕僚,则多属庶族士人,如安禄山的谋士严庄、高尚等。同时,各地藩镇与富商大贾结下千丝万缕的关系。
藩镇是庶族地主势力发展的表现,各藩镇节度使为了保持和巩固本镇大土地所有者或大庄主的利益是藩镇出现的主要经济原因。可见,均田制的破坏使得长期以来把持政局的门阀大族阶层失去了它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庶族地主成了封建社会后期的主要力量。这为藩镇割据创造了有利的经济条件。
(2)经济基础:均田制破坏,租佃制发展,使庶族地主的经济实力增强,直接影响了唐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削弱了中央政府的统治力量。
上一篇:我已经就业了,档案也从社保人力中心调走了,但是报到证本科毕业以后就弄丢了,这样有什么影响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