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孩子背了《论语》、唐诗宋词好几百首,可不懂意思,是停下来理解意思,还是继续背?
孩子,论语,不懂孩子背了《论语》、唐诗宋词好几百首,可不懂意思,是停下来理解意思,还是继续背?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当时有一位专家说了一句话,大致的意思是,在孩子十三岁之前,要大量背诵,不用强调理解意思,只管朗读背诵,背下来就行。正因为孩子不理解意思,他才背的快,记得牢。
他还说了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他说,很多天赋,到了十三岁之后,老天爷就收回去了,比方极强的记忆力。
不清楚这位专家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但是觉得他所说的有一定的道理。
我的大女儿小时候背了很多中国经典,也背了很多英语经典童话故事,英语韵律诗歌。背诵这些的时候,我基本没有强调意思,主要依靠语言的韵律之美朗诵背诵。我觉得对孩子正面的影响非常大。
虽说不强调意思,但是我们在朗诵背诵的时候,也不是单纯枯燥的朗诵,而是每一句都配上动作,中国古代经典是这样,英语故事、英语韵律诗也是这样。比方《揠苗助长》《刻舟求剑》,都能生动形象地表演出来。首先朗读几遍,然后把每一句表演出来,孩子印象非常深刻。很快就能背诵。其实意思也在不言之中,因为她都能表演了。
所以,抓住孩子的十三岁之前的天赋吧,大量朗读,大量背诵。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主要看孩子年龄决定。
如果孩子在四年级以下,建议以背诵为主,浅尝辄止。
如果在四年级以上,可以加入理解部分。
孩子基本到了四五年级,理解力才上来,这时候注意对他理解力的培养才是最佳时机。小学阶段是孩子记忆力的高峰期,特别是一年级到三年级这个过程,是孩子记忆力的关键期,可以好好利用,收获会很大!同时要兼顾记忆的准确性和记忆的量。在准确性和量的选择上,建议记忆量优先,准确性其次。希望可以帮到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死记硬背是我们读书时的必然!当时的确对老师讨厌止极。当时确确实实是读\"天书\",啥意思,弄不清,听不明。后来离校(十四岁离校,即高小毕业)后,我酷爱文学。对古文遂步解其意,懂其情。这好象毛主席说的: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在执行中去理解一样。也就是说:只要你吃飽了,慢慢消化,在运动中消化,吸取其精遂。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背得下来就可以,就像下了种子,静待开花结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继续背,年龄小背的熟,之后也会难忘,随着年龄的增大会慢慢的理解,背熟是基础,年龄小硬是让理解的话有些困难也会造成孩子的困扰,有些东西不是想让他理解就能理解到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建议,继续按照你的计划执行,循序渐进,继续拓宽孩子的知识面,丰富孩子的知识储备。
这就像吃饭一样。孩子小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吃了有什么意义,我们是不是要先停下来、等他懂了自己在吃什么、有什么用才继续给他吃呢?
读书也是一样的。孩子还小的时候,一方面,其心理发展不成熟,处在较低的水平,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并没有完全发展起来;另一方面,其本身的阅历少,对生活和人生的感悟很浅,面对这些蕴含了古人丰富人生阅历和感悟的经典之作,我们怎么能希求他完全而深刻“懂得”呢?
但是孩子不懂自己在吃,也不懂自己在吃什么的时候,有没有影响他的消化呢?没有啊!同样,孩子在读书的时候,尤其在读经典的时候,有很多不懂是很正常的,肯定也不是全都不懂,所以咱没必要因噎废食。
但同时,我也建议,在带着孩子读书,不能仅仅停在教孩子“背”的层面,还要给孩子必要的讲解与释义。
关于读经的主要方法,南怀瑾先生主张很鲜明的:反复诵读,不求甚解。
所谓“不求甚解”,是不要求孩子完全理解经典作品所蕴含的深意,但是字面意思还是需要了解的,要把更多的时间用在诵读上。(“诵读”一词,本身便是读经的方法,是指通过语气、语调、节奏、韵律的运用来表达情感,通过念出声来感悟和理解文字的含义)
孩子的认知和理解能力从四五岁开始,就已经有有了长足发展,会尝试去理解一些他感兴趣的东西,包括知识;越往后,孩子这方面的发展会越发明显,尤其是五岁以后,好问好学的特点就表现出来了,有明显的自我意愿,喜欢把自己学到的跟别人讲或者分享,开始形成自己的认知方法;并且随着年岁增长,孩子的生活阅历、情感情绪都在迅速的丰富饱满起来。
我不清楚您孩子在读书时遇到不懂的会不会问,也不清楚您孩子在读书时到底是怎样的状态,但无论如何,我认为,在整个读书过程当中,最最最重要的是-——把教孩子读转化为孩子自己要读。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