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王阳明为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如此受到推崇?
良知,儒家,孟子王阳明为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如此受到推崇?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王阳明为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如此受到推崇?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缺什么,补什么。要知行合一,忌夸夸其谈,纸上谈兵。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王阳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符号,“知行合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符号。一种知识或学说一但变成符号,它的命运就成了叶公好龙的龙,人人都说它,讲它,看似一种文化在被推崇,但多停留在望文生义的字面理解上,很少人能够把这个符号展开,在形而上学的层面理解它的自圆其说,因为这种理解太烧脑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又习惯了浅表思维,那么了解王阳明的学说倒有一个深入浅出的切入点,理解了这个故事再去推崇王阳明也不迟。
王阳明的弟子中有一个叫舒芬的人,有一天来请老师王阳明给自己写一幅座右铭,内容是大约是“人若无志,与禽兽同类”,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类的,孟子关于自我修身的议论。这本是一件正常合理的要求,如同今天象领导求一幅励志书法一样,但王阳明写着写着突然停下来,不给写了,对全班同学说,你舒芬同学也是一个考中状元的人,难道对自我修养的道理还不懂吗?为什么必须挂个座右铭来时刻提醒自己呢。
这段话听得全班同学脊背发凉,直冒冷汗。这件事换到今天的情景里,相当于写一幅“不能随地吐痰”的标语挂到办公室里,这有必要吗?
标语是标语,口号是口号。如果标语口号只是一个外部符号,就不能深入内心,成为个人认知系统的的组成部分,这本是程朱理学在科举考试中的地位——程朱理学对也好,错也好,考生们都不管,反正背下来、按教官标准发挥出来就能中举人,通过读书就改变了命运,至于书本上的道理就是金科玉律,无需理解,不必质疑,充其量不过是获取功名的敲门砖而已。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王阳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受到极大的推崇,是因为王阳明是儒家文化顶峰上的大师,也是全能型的思想家。相比王阳明在儒家文化取得的成就,其独创心学更是赫赫有名,成为思想与文化上一座丰碑,对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修养产生了重要影响。
王阳明的心学体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心即理;二是知行合一,三是致良知。这三个方面构成了王阳明心学大厦的基柱,但最为核心的还是他的致良知的思想。
王阳明的思想精髓是心学,其来源主要是孟子思想。孟子认为,人人有良知良能,先天地存在我们的内心。在宋程朱理学之后,王阳明在陆九渊的“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的理论影响下,王阳明在历经人间的无数的艰难险阻之后,在贵州龙场悟道,开创了他的心学理论。
王阳明的心学的独特价值在于,强调心的作用,强调人的生命洒脱活泼的灵明的体验。因为,对于一个人来说,心境澄澈,则心无挂碍,才能达到大境界。
王阳明的心学,不同于儒家的其他的思想,强调心的作用。王阳明认为,万事万物都不在心外,而是在我们的内心之中。万事万物都是依靠人的认识而存在的,这一思想似乎吸收了佛教“我心是佛”的理论。王阳明说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有人认为王阳明的心学就是唯心主义,其实不然,王阳明心学认为,人认识了这个事物,这个事物对于我而言,才发生价值。其心外无物的哲学内涵并非心产生万物,而是心认识万物,万物于我才产生价值。
王阳明的心学,是对朱熹等人理学的一种拨乱反正。王阳明认为,天理就存在于人的心中,所以,你要格物致知,你不应该骑驴找驴,不要到别处寻找了,你只要到自己的内心深处去找就行了。因为,理就在自己的内心深处。也就是说,我们总是通过心来认识外界万事万物的。因此所谓的心即理,其实就是自己所认同的价值观,一种价值观不被自己的本心所认同,那也不是理,所以,心即理其实就是人内心深处的本心,也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
知行问题不仅是哲学问题,更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人的生活态度和心灵的修行。传统儒家认为,知是行的开始,知的善恶关乎行的善恶,所以儒家最为强调的是致良知。王阳明在传统儒家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开创了中国儒家学说的新天地。其实,儒家学说是建立的人性本善的理论基础上的,所谓良知良能,就是人类在内心深处的善念。现在我们提倡知行合一,有了恶念的知就是行,所以,必须去除恶念。这就是知行合一的作用。
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他继承了孟子的思想,认为良知人人皆有,不需外求,是我们的本性。所以,致良知就是要把人的良知,推广到万事万物。一个人只有首先认识到自己的良知,并且能够把这种良知推广扩展出去,才能达到天地一体的通晓天理的境界。致良知不仅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也是中国儒家道德修养论的核心。在致良知的基础上,王阳明还提出了一系列道德修养恶方法,比如克己省察,比如静坐,比如万事要在事情上磨练和自信立志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心擦得更亮,不让自己的良知被私人的欲望所污染所遮蔽,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良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